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

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A. 保护了贵族利益
B.规范了官员行为
C.维护了官僚政治
D.扩大了地方权力
解析:C 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官
员职务、奖赏、俸禄的规定,不属于规范官员行为,也体现不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B、D两项错误;材料中的“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说明官员任命不是靠血缘,而且官员有职务及俸禄,体现的是维护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6.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首倡设置郡、县
解析:A 材料的侧重点是郡县制使“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体现了郡县制在国家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项正确。

题意是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统一,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问题,B项错误,排除;秦国时商鞅变法就开始废分封、行县制,C、D两项错误,排除。

7.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
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解析:C 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

8•“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对材料中“天下变局”理解准确
的是()
A.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B. 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C. 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答案A
解析秦国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管理上,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管理更加有效。

故选A项。

9.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
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C 材料中“这场革命”指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抑制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A项错误;皇帝仍然掌握最高决策权,“人治”不可避免决策失误,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C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错误。

10.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
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 者),都是皇帝的雇员” “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 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

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春秋时期开始孕育的“公司架构”指郡县制, “封建制”指分封制,材料表明
的是郡县制体制的优点,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 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
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
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 ,但伴随着
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
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 立秦朝
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 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
,而秦统一六国则最
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由材料“伴随 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 ,民心也更加凝聚到 对共主的认同……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第二小 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 献等方
面叙述。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言之成理
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中原文化
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言之成理即可)
“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
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