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任何商品一旦离开了这一属性,就不能称之为商品,甚至连劳动产品都不是。

第二,商品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并不能通过商品自身来体现,只有在发生物物交换的时候才能被体现出来。

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的本质在于交换,即商品具有价值就决定了相同价值不同“有用性”的产品之间可以进行等价交换,来满足交换双方的需求。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除的,二者不可兼得。

生产者在得到商品价值(实际上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货币)的同时,就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个人需求,就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为:作为商品本身,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缺一不可。

没有使用价值,商品就无所谓价值;没有价值,商品就只能是劳动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对社会分工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与商品二因素相对应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弥补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缺点。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

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即决定了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操作方法的不同。

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制作出上衣。

具体劳动创造的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集中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但是,具体的劳动工具以及操作方式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发生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采用的是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对人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马克思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形式的人类劳动定义为抽象劳动。

即通过某一抽象的统一的活动来衡量人类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的价值,它集中体现了人与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价值的量和质的规定性以及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地规定两方面的内容。

价值的质即(价值实体)指现实中存在的直接形成商品价值的物质因素。

这一物质因素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

而商品的量(即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一大小的衡量标准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的长短,但这一时间长短的标准不是随心所欲的。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一个生产者越懒,技术越不熟练,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的现象,同时也在物质层面鼓励生产者改进技术,使得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丰厚的理论。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形成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的生产,调节商品的交换,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化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位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因此,价值量有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价格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理论上虽然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是等价的,但具体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价格总不能与价值实现完全的一致和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可能会高于价值;在在另外一段时间内,价格可能会低于价值。

但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基本上抵消了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马克思说:“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一种能够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

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

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而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是具有相互矛盾的: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尽可能的要求私人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而社会化大生产又需要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这样二者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从本质上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贯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线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不管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支配着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并通过价值规律和商品交换等形式表现出来。

虽然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市场经济运转模式,但很显然的是,马克思并没有给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打上资本主义特有的标签。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都是有劳动创造的。

它向人们解释地是一般规律,并不是某一特性的社会制度下的价值。

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普遍误会和狭隘的理解。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虽然科学技术在当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差异而忽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

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即便是物质条件及其充足,科学技术力量如此雄厚的今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然驱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我当前分配制度提供了依据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依据,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分配与价值生产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价值分配的对象就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价值生产是进行价值分配的前提,尽管生产方式决定着分配方式,但价值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水平。

虽然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其在劳动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形成新的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理应以维护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凸显价值创造者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应有位置。

劳动者不仅有权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得必要的产品,而且还有权利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始终以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为核心。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更替的必然规律,是坚信共产主义的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人手,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暂且不论历史偶然因素对于马克思社会更替规律的可能性影响,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伟大学说。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由“劳动”展开的历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