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
权、参政权、经济权、就业权等等都被提出。尤 其是女性教育领域中开始关注女性政治觉 悟的培养,致力于塑造“女国民”,要求女子具 备参政能力和革命精神。
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复古的社
总的来说,一方面在呼唤向着自由、独立、平 等而前进,另一方面却仍然囿于传统的女教 内容,无法完全挣脱。
三、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办学类型分析 综合近代以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我
瑾
种 种 为 救 国 的民间家庭教育,不曾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 过梁启超、经元善、严复等人的支持和努力,
救 民 而 生 的 制。直至 1907 年,清政府学部拟定我国第一 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在上海成
思潮挤压而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教育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个官办女学章程,即《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36 立,即著名的经正女学堂。在当时,这所新式
近 从封建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和宗法制
力量的小群体。她们通过报刊、论著小说等等 手法向全中国的女性宣传走出家庭、走向社 会的思想,并且得到了部分理念先进的男性
着女性已经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争 取自我的可能性,生活圈子得到了很大扩展。 但是,女性占有的文化资本还是相对匮乏的。
代 度占主导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占主 精英的支持。女性教育的目标超越了过往,
育只会剥夺她们的社会和个体权 级各类学校开始推行男女平等的教育模式。 文、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课程。教会女校的
与 利,只会削弱她们的人格独立性,是 社会有识之士也针对不同背景和文化程度 创建本意是要传教,但却在无形中开创了中
嬗 有悖于人性的积极发展的。
的女性开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上海平民女 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无意识地促进了中
们大致可以将女子教育的办学类型概括为 四种,即教会女子学校、国人自办女校、女子 留学教育,还有就是高等院校纳入女生。
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开创了女子学校 的先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力量纷纷侵入
教 待。女性无法参加学校教育。女性教 的调整和定位。在家庭领域,提倡男女平等的 中国,传教作为一种潜移默化却又能根深蒂 育主要在家庭中开展,教育目的就 贞操观,强调结婚、离婚、独身皆自主自由,宣 固的文化侵略途径被广为采用。而传教的重
育 是培养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 传女性培育母性、注重胎教,提出女性财产继 要方式之一即在中国各地广泛办学。教会女
建伦理纲常为做人原则的、善于家 承权等。在社会领域,则提倡女性参与政治军 校也慢慢随之增多。宁波的艾迪绥女塾,天津
的 务女红的“贤妻良母”。她们被要求 事活动,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女性也应皆具 淑贞女子小学,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福州育英
清朝末年,民族面临生死关头。 校等。这些都反映了这一阶段女性教育主要 国一部分女性的思想解放。
变
亡 国 灭 种 的 以培养新社会新时期的独立自主、有知识有
国人自办女校是近代以后我国女子学
威 胁 激 醒 了 职业的全面发展的女性为目标,也涌现出多 校教育的又一重要办学类型。戊戌变法时期
众 多 有 识 之 元并存的女性角色。
教育致力于塑造有学识的,可以“生利”亦可 红、体操、地理、历史、格致、美术、音乐以及各 是主要教材。只是不长时间后这所女学堂就
独自承担母教的“贤妻良母”。实质上还未彻 类家政课程,尤其在师范学堂中专业化地开 受到了社会的排挤,维持的时间很短。后来直
底摆脱封建旧俗的影响。
设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相对较完善。
发 档
案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 职业,有社会生存的权利和能力,女性职业教 女书院等都是当时各通商外埠的著名女子
必藏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她 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中也掀 学校。这些女校的女性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
溯
生 源
们受到的是一种“伪教育”,这种教 起了男女同校和大学开女禁的运动,随后各 女性传教人才,主修基督教教义,也学习英
是我国兴女学之发端时期,一批有识之士竭
士,传统社会
二、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分析 力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女子学校。梁启超在《时
的价值观念
清朝中晚期,政府对女学的看法是模糊 务报》上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论女学》,表达了
季
受到了叩问, 的,不反对,但也将其仅仅定位于为蒙养教育 兴办女学的强烈愿望。1898 年 5 月 31 日,经
女学的兴起随之成为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 条》和《女子小学章程 26 条》,并颁布至全国 学堂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尚可。初期,女学堂
梁启超等人将女子教育视为强国保种的必 加以推行。自此我国女子学校教育踏上了新 的办学目标仍是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课
要基础“,欲强国必由女学”。这个阶段的女子 征程。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包含国文、算术、女 程设置以中西学为划分,传统的女教书目仍
□ · ·dang'ansuyuan
试 纵观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 的发展,知识女性数量日益增多,共同的价值 多。教育内容除家政、缝纫、女红等,女子学习 程,女性教育的兴起严格而言应定位 观和教育观促使她们走到一起,形成有一定 的内容已达到和男同学一致的程度,这预示
论 于晚清戊戌变法时期。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
至 1902 年末,上海爱国女学的创建又掀起了
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 一股国人办女学的高潮。随后,北京京师女子
社会上又掀起了男女平等的思潮。资产阶级 元培对教育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革。小学教 师范学堂、南京旅宁女学、长沙周南女校、杭
会
一、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教育目
的分析
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针对男女
不同性别实施的是迥然相异的教
性 育,设定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期
会逆流遏制了女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直到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教育问题的讨论程度被 推向了高峰,全社会都掀起了底气充足、充满 期望的女性教育思潮。女性教育目标的设定 立足于家庭和社会两个维度,试图作出合理
由此可见,整个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在
导的社会急速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由家庭迈向了社会领域,婚姻自由、受教育 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地方。
中 在其中,中国社会场域发生了文化主 体的革新。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是随
国 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在重重艰难中发 社 端、发展的。女性由此在社会场域中
开始扭转自身的权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