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用)(1)
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用)(1)
8.表示目的关பைடு நூலகம்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后】 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6、词尾,“然”、 “地”
羽化而登仙
6、忽乎吾将行兮
4.于
设九宾礼于廷
在
在……方面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业精于勤,荒于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燕王欲结于君
在 由于 对于
与,跟
比较下面句中的“于是”,分析其意义 和用法是否相同?
1、表揣测语气 2、表反问语气 3、表疑问语气 4、表商量语气
8、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表反问语气 6、表疑问语气 7、表商量语气 8、表感叹语气
1、吾尝疑乎是
2、伤乎矢也
3、以吾一日长乎尔
4、幽独处乎山中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介词,对 2、介词,被 3、介词,比 4、介词,在 5、词尾,“然”、 “地”
常见文言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考纲”解读
2007年“考试大纲”要求:
总体把握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位于名词或名 词短语之前, 作介词,相当 于“于”。
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战国策)
总结:“乎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介词和助词。
作介词用,相当于“于”;作助词又有语气助词和 舒缓语气和充当形容词词尾的不同作用。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在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无以,则王乎?
1、大王来何操? 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 以钟名,何哉? 3、何由知吾可也?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疑问代词,什么 2、疑问代词,为什 么 3、疑问代词,哪里 4、副词,多么 5、副词,多么 6、通“呵”,喝问
3.乎
儿寒乎?欲食乎?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日饮食得无衰乎?
【既而】 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 不能御(《柳毅传》)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更进一层的意思。
课堂练习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掩口胡卢而笑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0、军惊而坏都舍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结果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0、动词,如同
①老妇侍辇而行。 ②位尊而无功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⑤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⑦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 兵先击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用法补充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位于句末,语 气助词,表疑 问、反问、揣 测、感叹等语 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于从政乎何有? 位于句中,为 助词:做形容 词词尾或舒缓 语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以后矣(捕蛇者说)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非词典用法) 2、常见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 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 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一、理解(能力层级B)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题型示例
02年
第12题 以、会、既、无
第13题 之 为、以、焉、因 于、之、则、其
03年第12题 04年第12题
05年第 题
与、且、以、而
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1.代词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2.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递进、修 饰、假设、因果等关系
2.何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作谓语, 可翻译为”为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 并前置,可译为 “什么”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大王来何操?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
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 为“什么”
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 疑问副词,动词 前, 可译为“为 徐公何能及君也? 什么”、“怎 么” 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副词,形容词 前,可翻译为 “多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可翻译“怎么样”,代 词 可翻译为“为什么”, 代词
不为者与不能之形何以异
何乃太区区?
可翻译为“怎么”, 副词
可翻译为“怎能”、“怎么 能”副词
小结:“何”的三种用法: 1 疑问代词(作谓语、宾语、定语) 2 疑问副词(作状语), 3 复音虚词。
练习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03年高考题)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日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问此变,因求假暂归
近五年考查过的虚词
年份和题号 01年第13题 实词 以、于、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