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一、填空1、骈文体的构成:骈文体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

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2、骈体文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二、(譬喻)三、(代称)四、(并提)五、(互文)六、(夸饰)七、(倒置)八、(委婉)九、(省略)4、古今语音的异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5、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名词解释1.平上去入: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因此从古代到现代的语音变化可分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已无入声。

2.释词的声训,释词的声训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语。

声训原则:①音近相训原则(说文,一部)"天,颠也"②音同相训原则例:《释宫》楣,眉也。

2、释词的形训是指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意义。

例:《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3.“破读”和“同音通假”:破读指的是书面语里用同一个字所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读音也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

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

同音通假指的是,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子(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

这叫做“同音通假”。

三、实践题1、说说此段中有哪几家的注解并找出例句。

答:郑笺,例句: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的疏,例句:[疏]“硕鼠”至“得我所”。

○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脩其政。

我三岁以來事汝矣,曾無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別,言往矣將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传“贯,事”。

2、解释《十三经注疏》;从这段文字中,分析宋代以前和宋代以后的注和疏的区别,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

答:提示: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3分)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2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1分)。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2分)。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两三个字(如“‘碩鼠’至‘得我所’”“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2分)。

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碩鼠......(1分)”;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貫事也”(1分),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箋:“碩大也”,正義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穎达认为毛传和郑箋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來注解正文的)(2分);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丰富的(1分)。

1、说说古代注解的五位重要学者及专著。

答:毛亨《毛诗诂诗训》;郑玄的《毛诗笺》;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王逸的《楚辞章句》。

2、找出《硕鼠》注文中有那几家的注解,并引出例句及说说他们注解的特点。

答:①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例句:硕音石。

敛,呂验反,下同。

贯,古乱反,徐音官。

复,扶又反。

特点: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诗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②孔颖达的疏,例句:[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

○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

犹君重敛,渐渐以稅,使民困也。

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

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脩其政。

由君重敛,不脩其政,故下四句言將棄君而去也。

特点:[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子,用圆圈隔开,然后再注解。

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有时是直解正文,;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

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③郑玄的笺,例句:笺云:硕,大也。

特点:千云之后的注是郑淺,“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④毛传,例句:贯,事也。

特点:正文之下,前面没有淺云的注是毛传,传指阐明经义四、诗词的平仄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式(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五、简答1、词的定义: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民间创作,到中唐时期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词又叫“长短句”。

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

最初的词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故称为“曲子词”原稹《乐府古提序》中说,“歌曲词调”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

2、词韵,诗韵,声韵对比:词韵,是就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用韵情况,把戈载的《词林正韵》进行修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用韵方式。

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音韵,指和谐的声调、韵律和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

诗韵有严格的规定和词韵没有,音韵则重在表示诗词音节的起伏。

3、词调: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4、词牌: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它仅仅表示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与词的声情、内容无关。

5、词的平仄:是词所用字的声调,它代指平仄构成的词的韵律。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成为仄声。

词的平仄主要分为分为五律平起,五律仄起,七律平起,七律仄起四种。

6、词的对仗和诗的对仗的异同:(一)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

(二)律诗的对仗是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

(三)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不避同字相对。

六、翻译(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

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

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

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

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

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

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

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现在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

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1、给下面的句子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2)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3)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4)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6)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7)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8)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2、词的平仄和诗的平仄有几点不同:词的平仄比诗更严,诗在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词却规定必平必仄,而且我个时候要分上、去、入;律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诗则除用平仄相间的律句外,也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