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老子》五章 》教学课件ppt
《《老子》五章 》教学课件ppt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 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 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
去成就大众事业。
而顺应自然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 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 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 成而弗居”的精神。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 《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 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 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 首。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 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 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 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 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顺应自 然规律来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 始原。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 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不会失 去。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 580年~500年之间,《史 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楚国苦县厉乡,(今 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 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 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
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 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 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抛 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 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 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国庆游太湖
排队半天登客船, 乘风一跃上青天。 人世无道法自然, 山脚有人笑老聃。
谢谢观看
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 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 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 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zxwz/上海九院整形科专家 /zxdt/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zxwz/192.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周末 /zxwz/193.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节假日 /2017/zxdt_0408/64.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 /2017/zxdt_0408/65.html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 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 并转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 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 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 慧。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 发动者。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翻译一
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 “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 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 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 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 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
正言若反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 定。
煐昫劼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 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 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 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 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
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
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
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 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 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 亦可养人。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 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 无忧。
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 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 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关于《道德经》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 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 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知道 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的, 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和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 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 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 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 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总论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 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 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无 为”“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 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 动。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 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 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 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 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 来。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 想和政治措施。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 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 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 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不一 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 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 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 功的行为。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等语中, 就是以“愚”“缺”“屈”“拙”“讷” 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 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的 意思。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
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好玄哟!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 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 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一切奥妙的门径。
分析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 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而已。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初始和根源, 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
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
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
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 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死不相往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 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 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 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 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 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 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 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 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 无异于清醒剂。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 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 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 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 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 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 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 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 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 日危机的良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