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课件31张
好察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细 先
重视细节
节机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照对
圣人无为
应比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总结
【文本研习】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任何事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 法?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的道理。
比喻论证
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 目标越来越远
【文本研习】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 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 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 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 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 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 我改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抓洞
把握先兆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 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 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 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 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 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 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个人修养
韬光养晦 虚怀若谷
不露锋芒 上善若水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翻译课文: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文本研习】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
通过“有”和“无” 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 老子
“有无相生”的观点
翻译课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文本研习】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
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 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 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总结: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 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 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 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
了什么要求?
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
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 “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 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 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 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 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 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
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
“以喻说理”的写法。
名言警句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能净他,亦能自净 《老子》
怀一颗孔子心 染一身老子气 儒道合一
【文本研习】
整体感知
1.初读四章文字,读通读顺。注意揣摩句读。 2.再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翻译课文: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 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
始。
结束语: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 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举例论证
以车子 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有” 和“无” 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翻译】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
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
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
作用。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翻译课文(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 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 别注意,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 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 律,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 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 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 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 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 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 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 耀着思想之光。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老子的智慧
哲学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有若无
实若虚
以退为进 以守为攻
以弱为强 以不争为争
奇人轶事
“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 割左腋而生”
---《玄妙内篇》
【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 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 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 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 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