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五章ppt课件

《老子》五章ppt课件

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 子”。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 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 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 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 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分析
▪ 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
▪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 道: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 知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 知道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 生的,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 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 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 “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 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 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 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 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 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 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 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 有忧愁。
▪ 治国应该去除哪些东西?
▪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 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 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 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 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 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 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 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 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 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 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 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 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总论
▪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 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 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 “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种 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 冲动。
▪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 “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 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 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 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 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 咎。
▪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 弊,亦可养人。
▪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绝学无忧。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 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 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 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 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 不会失去。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译文
▪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 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 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 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 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 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 原。
君主甘居下流为何能成为圣人期许的君主?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六十六章》)
▪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 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
▪ 怎样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一个社会生活中,老子主张人要发挥创造的 动力,而不可有占有的冲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 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 圣智、仁义、巧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 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
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 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 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 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 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 轻。
▪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 “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 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 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
正言若反
▪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 肯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 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 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 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 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 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 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 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 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 功而居功的行为。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 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 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 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 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 来。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等语中, 就是以“愚”“缺”“屈”“拙”“讷” 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 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 的意思。
▪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 常枞 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 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喜!是已。 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 前580年~500年之间,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 (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 店)曲仁里人”。春秋时 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 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 化胡经·序说第一》:“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