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编版《《老子》四章》精美课件1
统编版《《老子》四章》精美课件1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第 六 十 四 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 论述了“有”与“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事物包含 “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的,无色、无声、无 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形。不同的事物能 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能盛水、房屋能够 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 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生平老子的思想辩证和无为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3.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 社会不平现象。
老子的生平老子的思想辩证和无为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 辩证
四《 章老
子 》
还有:
《老子》四章课件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 老 子 》 四 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生平
1.聪颖少年
2.入周求学
3.孔子问礼
4.函谷著书
5.出关
老子的生平老子的思想辩证和无为
老子弃世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 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 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 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 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 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 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而不敢为。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
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 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杈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 从每一筐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 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 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使它失败。所以像对待开 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 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试图 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 有事物的 理论,一 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 的规律 (道)。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太极阴阳
老子认为 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 转化,即是 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 (德)来源 于事物的规 律(道)。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2.绝圣弃智,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原始社会。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第 三 十 三 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 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弱点的 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 人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第 二 十 四 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不能久立;迈起大 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反而不 能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 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 肉。)。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 这样做。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不盈”“不争”——老子的哲学观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 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 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 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 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原名《老子》, 后改为 《道德经》,共81章, 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 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分《道经》、《德经》 两篇,《道经》谓体悟 道之所传,《德经》谓 先修自身心意。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1.“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课程基础知识 课程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 2、理解老子思想在现实中的运用。
课程基础知识 课程教学要求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 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 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 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 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第 十 一 章
《老子》四章课件24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的作用正 是产生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 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 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