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祛痰剂
【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温胆汤
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治痰 臣: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治热
* 半夏与竹茹相伍,化痰清热兼顾,使痰 热清则无扰心之患。
方解
佐:枳实—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理气化痰; 白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和胃止呕、制半夏之毒; 大枣—补中健脾。
• 运用于消化系统:保和丸、藿香正气散、 香砂六君子汤;
• 运用于神经系统(镇静安神):导痰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涤痰汤。
二陈汤
药理研究
本方具有祛痰止咳、灭菌、抗炎、抗肿瘤作 用。
二陈汤
衍化方
①本方(去乌梅)+南星、枳实 导痰汤
②本方(去乌梅)+竹茹、枳实、胆星、人
参、菖蒲、大枣
涤痰汤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虚烦不眠,胸闷多痰,苔微黄腻,脉弦滑。 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温胆汤
加减变化
➢ 若痰热甚而见舌苔腻而微黄,脉滑数者,加黄连= 黄连温胆汤;
• 若风痰而见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者,加制 南星、 白附子、天麻、僵蚕以祛风化痰;
• 若食痰而见脘胀纳呆,嗳腐吞酸者, 加莱 菔子、枳实、神曲以消食化痰;
二陈汤
现代运用
• 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癫 痫、糖尿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神经 官能症等属于湿痰所致者。
• 运用于呼吸系统:杏苏散、清气化痰丸、 金水六君煎等(其中均有二陈汤);
二陈汤
主治
湿痰咳嗽证。
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聚成痰 痰湿上凌于心:心悸;
阻滞清阳:眩晕;
湿留肌肉:肢体困重;
舌脉: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汤
本方主证: 1、呼吸系统症状:长期反复咳嗽痰多,色 白易咯,泡沫痰或粘痰,早晚较重; 2、消化系统症状:胸闷不舒,呕恶,不 思饮食,肢体困倦; 3、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失眠 多梦,烦躁易怒,癫狂、谵妄、痴呆等。
痰必先健脾”。
二陈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加减变化
二陈汤
本方适用于一般湿痰证; 治其它痰病的辅助方剂; 一般痰病的善后方剂。 故汪昂说:“治痰通用二陈”。
• 若寒痰而见咳吐痰稀、胸膈满闷者, 加干 姜、 细辛以温肺祛痰;
• 若热痰而见痰黄而稠,舌苔黄腻者,加栝 楼、 黄芩、浙贝母以清热化痰;
【病 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 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湿痰立足燥字
二陈汤
方解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陈”,旨在燥湿化
痰,理气和中。
方解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 绝生痰之源)。
3.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 同,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 燥湿、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 法联合运用。
4. 结合病因施治,消除致病之因。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掌握: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Q:本方方名作何解释?
二陈:陈久的半夏和陈皮,其辛燥之性 减弱,避免伤津。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 2、方中乌梅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二陈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二陈汤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 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 候。 用法特点:半夏汤洗七次,加生姜、乌梅同煎。 Q:原方使用何种半夏?近代宜选何种半夏为妥?
使: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半夏+竹茹
竹茹、枳实: 清胆胃之热,降胆胃之逆
治热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治痰
配伍特点: 以半夏、陈皮、生姜温性药与枳实、竹茹凉
性药相配,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七 味药物协同作用,收到清热、化痰、和胃、 安神的效果。
本方名温胆,实则只是根据“胆”的性质, 以温为侯,以不寒不燥为宜,故升发其虚 火,清其痰热,即达到“温胆”的目的。
生姜—①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 ②制半夏之毒;(合半夏即小半夏汤)
乌梅—①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 祛痰而不伤正;
②酸收益津,生津开胃,为避免辛温药 过于温燥,使祛痰不伤津。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化痰。
二陈汤
*配伍要点: 1、半夏+橘红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
—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用于燥痰证;
—贝母瓜蒌散。 5.化痰熄风—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三、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 “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治痰必先祛湿”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 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证治准绳》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2)常见的痰证
一般之痰证
痰证
流注于脏腑、 经络之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中风、癫痫、 痰核、瘰疬、 肿瘤、眩晕。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
• 温胆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药物配伍。
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竹茹 陈皮三两 茯苓一两半
【用法】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半盏,姜五片,枣
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温胆汤
主治
(胆喜温和而主升发,胆内忌相火易化热)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不能决断: 胆怯易惊,失眠多梦 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 呕吐、呃逆
第十六章 祛痰剂
• 目的与要求: 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 及应用注意事项。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各种痰病。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