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精校打印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精校打印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校本作业第一单元测验 B卷(测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撰稿:审校:班级姓名成绩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12分)1、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簇拥宽慰沾惹雕粱画栋孽根祸胎敛声屏气B.寒暄烟霭窥探百无聊赖沸反盈天宽宏大量C.潇洒瞬间拨弄兴致勃勃遍体零伤兴高采烈D.吞噬粘液脊髓皮开肉绽残缺不全走途无路2、下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chì)歆享(xīn)间或一轮(jiàn )数见不鲜(shuò)B.便宜(biàn)吞噬(shì)皮开肉绽(zhàn)翘足而待(qiáo)C.惫懒(bâi)蹂躏(lìn)少不更事(gēng)模棱两可(lãng)D.朱拓(tà)祷告(dǎo)心广体胖(pàng)厚古薄今(báo)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B.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C.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D.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不正当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B.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在探索着、判断着、寻找着、思考着。

C.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的一切了。

D.文章里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选择组织材料。

二、诗歌鉴赏(8分)蝶恋花·出塞①[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②,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①纳兰性德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

②无定据:无定、无准5.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4分)6.末句有什么作用?这首词包含了那些情感?(4分)三、填空。

(10分)7.满纸荒唐言,。

都云作者痴,。

8.假亦真时真亦假,。

9.《红楼梦》又名,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其内容以四大家族的背景,真实而艺术的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

三、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4分)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2、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

①是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的手法;②是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的笔调,突出宝玉的_______;③是模拟________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________特点,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5分)13、“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3分)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14、“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3分)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15、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D、③段用了反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

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

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

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17.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18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19.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四、语言表达(9分)20.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2)以曹雪芹为主语21.新老语文课标都要求读文化经典著作。

请你根据下面的五部经典,任选一部你最熟悉的,从某一角度,写一则阅读体会。

(80—100字)(6分)①《论语》②《三国演义》③《红楼梦》④《呐喊》⑤《老人与海》六、作文(25分)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悟?请以“分享和分担”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B(A项粱——梁 C项零——鳞 D项途——投)2.D(pàng—-pán;báo—bó)3. D.不能用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改弦更张,喻改革制度,改变方针、计划、方法;礼尚往来,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也指用对等的方式回报对方。

惨淡经营,出自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也指困难境况中艰苦地人事某事业。

回肠荡气,使肝肠回旋;使气息震荡,形容(音乐、诗文等)婉转动人。

4.D.( A.主客颠倒,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B.分句位置不当。

这个复句里的几个分句逻辑关系混乱,正确的次序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反映了一定的事理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