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地道药材资源

第二章:地道药材资源


(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3、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道药材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当地 传统文化与医药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 (1)有助于当地人民产生良好的自信心,外界 的评价也影响到当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 (2)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近些年来很多地区以地道药材命名的各种节庆 应运而生,通过大力宣传当地名药或名人来提高 当地的声誉,促进文化和经济发展。 (3)促进当地文化的对外交流。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又如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 为下品,有“甘草国老,大黄将军”之说。 从分布上来说,其产地自古就以甘肃、四 川北部为主,但部分本草中记述的河东及 幽、并以北地区的劣质大黄,属波叶组大 黄,非地道正品大黄,所称“紫地褐色”、 “蜀川锦纹”才是掌叶组正品大黄。而青 海大黄(西宁大黄)是于明末在优质大黄 野生资源逐渐减少才开发出来的。
(一)历史基源考证 主要目的是正本清源,判明真伪。对用药历 史沿革进行了考证,改正药材来源混乱现象。 人参用药历史悠久,早期本草记载产地多处, 名称及形态各异,当时对人参究竟为何物有着截 然不同的结论,有人根据部分产地记载认为, 《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系来源于桔梗科党参。 但根据多数本草记载的人参“生上党和辽东”、 “其草背阳向阴”等生境习性、“根似人形者 神”、“人参苗似五加而阔短,茎圆有三四桠, 桠头有五叶”等形态特征及方书、医案大量记述, 确定为五加科人参至今。
(二)地道药材的特征
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地道药材产于一定的地域,这些地域有着特 定的自然条件,因而地道药材往往在药材名前冠 以地名,如宁夏枸杞、川贝母、关黄柏、怀地黄、 宣木瓜、浙玄参、杭菊花、茅苍术、建泽泻、阳 春砂仁等,以表示其地道产区。 但有的药材名前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是 指该药材的集散地或进口地,如藏红花、指最早 由西藏进口;广木香原产印度,由广州进口,故 名。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 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 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 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 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公认的药材。 地道的含义就是指原产的、真实的、特 有的、优质的、高标准的。地道药材是中药 材中的精品,目前我国的地道药材有200余 种。
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地道药材品质优良,所以比其他地 区的同种药材在经济方面有较大优势。 (1)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可产生 较大的经济效益。 (2)价格高于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如 怀牛膝的价格高出其他产区所产的30%左右; 茅苍术出口至日本,价格高于市场价近两 倍。 (3)出口创汇。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4、临床选择 如果说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规律所决定,那 么药材地道产区的变迁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转移。 典型例证则是处方用名冠以道地的表示方法,如 川芎、川楝子等都是先在处方书中采用,然后载 入本草。 5、著者知识结构的影响 限于当时科学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一些 著书者所了解的情况和知识信息必然有限,导致 其所著内容不一定很真实。如《名医别录》云: “菟丝子生朝鲜”,是不了解其他地区产品质量 不次或更佳的情况所致。又如河南南召山区生长 着大量辛夷,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未能写进本草, 本草学家所云陕西辛夷为地道,实际产量并不大。
(三)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可靠 保证 地道药材产区独特的栽培技术,合理的采收 加工技术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地道药材的栽培 和加工方法。 1、种子、种苗的采收、保存和处理关系到药材 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岷当归要求采收三年生植物的种子, 当种子由红转为粉白色时采收,如果种子过熟呈 枯黄色,播种后易早抽薹。 浙江冬季采收白术种子,连同果序扎把,晾 放20~30天后,当果序露出白色毛绒时再晒1~2天, 再轻拍出种子。 射干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用砂藏后可 提高发芽率。
2、成熟的栽培技术,保证药材的正常生 长发育。 例如,在种植川贝母之前先种一季大蒜, 可降低其虫害。 伊贝母种植时,采用适当降低土壤含水 量、增施氮磷肥、降低光照强度等措施可 提高其鳞茎中生物碱含量。 白术实行轮作,可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
3、最佳采收季节和最适宜的加工方法,保证地 道药材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例如,浙江桐乡杭菊花,于11月分3批采收, 于晴天露水干后或下午采摘,采摘花蕾平直、花 心散开60~70%,花色洁白者。加工时,采用蒸法, 锅水分次少加,蒸花时间4~4.5分钟,久蒸不易晒 干,过快易致生花变质。晒3天翻动一次,强调未 干不翻动,晚收不叠压,6~7天后贮藏数天,再晒 1~2天,至花心变硬即可。如此独特的采收加工方 法,保证了杭菊花的品质。 又如,安徽的凤丹皮采用清水稍浸,淋润软 化再切片,比水浸软后再切片,其丹皮酚含量高。
6、产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名医别录》记载颖川平泽(今河南禹 县)养蚕,取有病之僵蚕入药。现代江南 许多地方均养蚕,其道地随养蚕区域的变 化而变化。件和人类活动互为因果,在很大程度 上左右着道地变迁。
四、地道药材的调查研究和品质评价
地黄原产陕西咸阳,《名医别录》载 “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地者为佳”。后来河 南怀庆(今温县沁阳等县)栽培的地黄称 为地道药材怀地黄。
2、发展新产地 枸杞历代以宁夏、甘肃等地区所产者为 地道,习称“西枸杞”、“宁夏枸杞”。 后来天津静海区引种已有120余年,引种地 区生态条件较老产区优越,产品质量优良, 亦成为地道产区,其药材习称“津枸杞”。
4、品种由少变多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自《神农本草经集注》开始有两种,《本 草衍义》记有20余种,《本草纲目》载有百 余种。现代有亳菊(安徽亳州)、贡菊 (安徽歙县)、滁菊(安徽滁州)、杭菊 (浙江桐乡)、怀菊(河南)。这些均是 由于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各异而形成的。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第二章 地道药材资源
第一节 地道药材的形成和发展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及特征
(一)地道药材的概念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地道”一词始见 于清代汪昂之的《本草备要》,其凡例云“药品 稍近遐者,必详其地道形色。”“道地”一词, 始见于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对药材 论述其产地时,专门设有“道地”一项,这是历 代本草明确药材地道产区的最早记录。 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首次采用当时 的行政区划“道”来归纳药材的产地,并强调: “用药必依土地”的概念。
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最早是以产地、简单 的药材性状、部分临床应用,发展到现今的用药 历史、品种来源、产地环境、性状特征、理化性 质、临床疗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其品质评 价标准和检测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地道药材的品质评价,通常包括历史基源评 价、产区环境评价、药材性状评价、理化性质评 价等方面。
2、过度采挖,资源枯竭。 大黄,在汉代主产于甘肃,到川西北,直至 青海、西藏,而今陕西、甘肃的野生大黄几乎灭 迹,多为栽培品种。主要原因是大黄为一常用中 药,其用量大,过度采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而 产地亦随之变迁。
3、战乱等社会因素影响 龙胆汉代以山东产者为佳,南北朝时则以吴 兴龙胆为胜,这是因为陶弘景是南梁著名本草学 家,其书记载则如此。 又如黄芪在宋代以前主产于西北和西南,明 代建都北京后,对于开发山西、内蒙的绵黄芪无 疑是一大促进因素。
1、来源增多
紫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历代本草记载的原植物为紫草科植物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orhizon Sieb. Et Zucc.,经多年 临床验证和研究,现在将紫草分为硬紫草和软紫 草,前者为紫草,后者为同科植物新疆紫草 Arnebia euch roma(Royle)Johnst.软紫草是建国后开 发利用的大宗药材,较硬紫草而言,其根肥大, 松软易碎,气味特殊,色素含量为硬紫草的3.5倍, 其抑菌种类和强度大于硬紫草,故现认为软紫草 的质量优于硬紫草。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 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
2、品种分化 贝母,明代以前仅名贝母,后分为川贝母与 浙贝母(功效不同),现《中国药典》分为:川 贝母(四川)、浙贝母(浙江)伊犁贝母(新 疆)、平贝母(东北)、湖北贝母等。 3、来源趋于准确 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认为来源于唇形 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ol.的全草。 但唐代《四声本草》记有石香葇一名,《品汇精 要》中将香茸、香戎、石香葇的别名,说明香薷 的来源至少包括原植物香薷和石香葇Mosla chinensis Maxim.等2个种。而药材江香薷过去一直 认为是海州香薷Elsholtsia splendens Nakai ex F. Maekawa,现今药材香薷即为石香薷及其栽培品江 香薷,系江西地道药材,使其来源更加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