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笛卡尔的唯理论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哲学家,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尔建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他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指导心智的规则》(1628年)、《方法谈》(1637年)、《第一哲学沉思集》(1641年)、《哲学原理》(1644年)。
一、方法论的反思
笛卡尔从方法论的角度,摧毁旧的经院哲学体系的基础,同时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
他的《方法谈》为理性时代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1.普遍数学
(1)笛卡尔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所有科学门类都统一于哲学。
(2)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他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
(3)普遍数学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
数学的一般特征有二:“度量”和“顺序”。
①数学的“度量”只是量与量之间的比较。
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同与异的比较。
②科学研究的顺序有两种:一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一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
在数学中,研究对象是同质的,这两种方法是可逆的。
但形而上学的方法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
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2.方法论规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2)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3)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4)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二、第一哲学的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包括六个沉思,前三个沉思用分析方法,建立第一原则“我思”(cogito)和第一原因“上帝”,后三个沉思用综合方法,从简单推导复杂,得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1.普遍怀疑
笛卡尔认为,现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笛卡尔的打击策略是怀疑的方法,凡是不能通过怀疑的推敲的原则,都要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被怀疑的观念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的观念。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属于分析的范畴。
(1)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
周围世界是感知到的现象。
感觉之不可靠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周围世界是可疑的,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
我们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们在梦中对自身亦有感觉,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
因为感觉和梦幻、想象一样,都可以在外物并不存在时发生。
(3)关于数学的观念
笛卡尔指出,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但思想的对象是可以怀疑的;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2.“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它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
(1)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
(2)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并且,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
因此,“我思故我在”。
(3)“我思”是指思想活动。
“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我思”。
“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后来哲学家所说的反思的意识。
(4)“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故”表示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3.真理的标准
(1)“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即,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分析的步骤中被怀疑的观念重新被确定为真观念。
(2)按照观念的不同来源,笛卡尔把所有的观念分为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上述三种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虚构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天赋的和外来的)。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是不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是不真实的。
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4.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上帝”是一个真观念。
(2)“上帝”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3)“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
念。
(4)从思想的第一原则到论证上帝存在的过程建立了从思想到实在的过渡。
从上帝这个真实世界的首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
(5)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一个新版本,他们都从“上帝”观念的绝对完满性推出上帝的真实存在。
5.“广延”的观念
(1)广延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状大小,造成广延的观念的原因是上帝。
(2)我们关于广延的天赋观念必定与外部事物的形状相符合的原因是上帝既然是无限完满的,他绝不可能欺骗我们。
因此,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必定是真实的。
(3)我们关于外物的数目、形状、运动的观念是确定的。
(4)一切外物的本质不是它们的可感性质,而是与我们的天赋观念相符合的广延。
(5)广延属于一个与心灵实体不同的实体,这个以广延为它的本质属性的实体就是物质。
6.心物二元论
(1)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从严格意义上说,上帝是唯一的实体;在与“实体”的定义相近的意义上,心灵和物质也是实体。
(2)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
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这就是“身心二元论”。
按照二元论的原则,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
(3)二元论对于当时的自然科学没有妨碍,还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二元论
却难以解释人的行为。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交接点,它是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但“松果腺”的概念给予心灵以位置,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二元论原则。
7.错误的根源
心灵是错误的根源。
(1)形而上学的解释
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和虚无之间的存在,心灵分辨真假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它是介于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缺陷之间有限的认识能力。
这意味着,心灵有时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
(2)心理学的解释
心灵的活动“我思”不是纯粹的理智活动,它同时包含有自由意志。
当意志不顾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做出判断,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便产生了错误。
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是由心灵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8.笛卡尔主义
笛卡尔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
笛卡尔哲学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
①来自于罗马、法国和荷兰的教会、神学家激烈的批判;
②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伽桑狄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洛克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