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1.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该“匪区”应该是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2.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其中1929-1937年处应该填写A.星火燎原,北上抗日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坚持和平,民主建国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B.有力声援了学生的一二九运动C.杜绝了亲日派的投降行径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4.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中美、中英新约的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
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到中国的博物馆。
”材料中“中美、中英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5.1925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是A.它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和西藏 B.内蒙古和宁夏C.新疆和宁夏 D.广西和西藏9.“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的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1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风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12.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13.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16.“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7.把“依法治国”写进我国《宪法》的是在A.中共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D.中共十五大18.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募罗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一认识基于周恩来A.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B.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促成印度支娜问题的和平解决19.“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21.下列关于“冷战”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战”是美苏两极对峙的产物B.北约成立是“冷战”开始的标志C.60年代初“冷战”重心转移到美洲D.“冷战”使世界各国避免了战争的威胁22.曾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美国将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一一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克拉克所进行的战争应是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两伊战争D.中东战争23.1951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时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
”其主要用意在于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24.欧盟的形成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其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共同体的建立25.xx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2周年。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B.改变了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C.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6.“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
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7.新中国在世界舞台呈现的第一个“中国时刻”是在A.日内瓦会议上B.亚非会议上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D.开罗会议上28.中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是在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B.尼克松访华之后C.“九二共识”达成之后D.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29.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最能体现出的新时期中国外交特点是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C.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D.努力推进新型区域合作30.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其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A.欧洲国家的崛起B.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C.多极化趋势出现D.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
(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
……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
……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xx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材料三: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指出:美国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要得到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
“美国的责任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利益,而且还要帮助创造一个新世界,使我们的理想不但能生根,而且能开花结果”。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矛盾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
(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
(5分)(3)指出材料三中美国的外交目标,就其能否实现,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4分)3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期(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