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

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

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

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

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

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

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

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

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

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

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

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识的需要而分离出来。

实际上,结构不过是媒体活动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各个部分的作用,因而它对媒介批评是有决定意义的。

第一,批评对象内部存在结构关系,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某些客体不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要判别一个事物,要认识这一客体的组成部分,必须找出事物的内部结构,寻求已知诸客体间的联系,否则就没有说服力。

第三,结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一个给定的批评对象之上,而且体现于给定的同类型的对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新闻实体或媒介活动,都要拆解结构,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新闻实体既然是一种生命结构,它的自主性便不仅仅表现为静态的历史延续,还体现在自我控制的运动形式中。

这是记者自主性的影子。

新闻作品每一种追求、风格的产生、发展、衰失,都在其内在构成的规定性中演变。

新闻传播的规范一经建立并臻于完善,其构成活力与发展余地也就越来越少,孕育着从成熟走向僵化的可能。

新闻报道格式的有意重复,以最理想的好消息企图建立精巧的平衡来维系这类构成,实际上暴露了结构上的.通病。

新闻报道模式的发展,落实到新闻实体,便是不同结构规范的建立与规范突破,构成自身生命力相互冲击和替代的运动过程。

如果深入到新闻的内部结构,记者的自主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新闻各要素组合的有机状态,二是使这种有机状态对新闻实体的功能产生意义。

前者是新闻的结构生命,后者意味着客观事实的生命。

作品的统一性,作品类型、内容细节、叙述者、人物、修辞手段,以前被视为新闻作品的主观特征。

以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来分析,把它们转变为记者的预期反应,则产生于受众以前获得的某种规范。

这类规范实际先前已经形成,它不仅统制着我们,而且决定我们对新闻的理解。

?任何新闻实体都有恒定的结构内容。

从里到外,从内容到形式可划分为5个层次:主题意义、材料组合、存在要素(5个W)、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

当它们凝聚成特殊的结构之后,便有了不可拆移的稳定性。

在成功的作品中,材料组合、存在要素、叙述状态,恰恰是它应有的样子。

进一步说,新闻中的诸要素不都处于一个层次,它们分别处于至少两个不同等级的地位,从而至少从两个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这种情形下,某些要素和另一些要素也分别属于不同层次,整个结构必须包含这些层次。

复杂的新闻结构不只是诸要素的组织方式,同时还是诸多层次的联结方式。

一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存在那些要素分别形成的层次之间的关系,一个层次乃是这个层次上的诸要素的关系的总体。

这样,拆解新闻实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明确性与稳定性也不是它唯一的最后状态。

它既有明确与稳定的必然性,又有“不可思议”的活跃性。

新闻实体的结构生命是这两方面冲突性的结合,遵循着某种自然之道,超越一些稳定不变的法则。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事实重于思想,但思想却改变着事实,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些都是新闻结构关系创造“剩余价值”的体现。

对结构主义的批评来说,其任务不仅仅是“拆析”结构要素,还应把握其结构的整体效能。

一篇新闻不是要素与系统、构成与意味随意进出其间的灵魂容器,相反,“意义在于结构”,“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任何意义”?②,构性批评正是重视新闻结构中蕴含的意义,并从结构机制中挖掘意义。

批评的评析方法,是指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揭示新闻实体的主观世界,这首先涉及到新闻实体外部结构对内部构成的作用。

?在这方面,西方文学的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划分文字作品内部的构成,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有这样几种模式:亚里士多德提出六因素,即情节、性格、思想、语言、歌曲、形象,其重要性依次递减;波兰的罗曼·英格尔登分为“词语——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客体所体现的”等,四个依序推进层次。

美国的艾伯拉姆斯把眼光扩展到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法国的罗兰·巴尔特划分出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

新闻的结构主义批评同文学实体内部定向外部关系,有基本相似之处。

一篇新闻作品涉及到世界的折射,记者的理解、作品的“第三自然”及受众的认识,构成了新闻的外部结构,即社会构成要素。

新闻作品的内部要素契合成内在结构,表现为作品的层次、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在受到外部结构的牵扯时,析新闻不能忽略外部结构对内在结构的作用。

新闻结构的理论批评模式由此可以归纳为两类:平面展开式和层次推演式。

? 论文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自平面展开式批评,立足对构成要素做平行的分析,指出每个要素的真伪,介绍意义的分别界划;把作品分成组合要素,指出各自特性,说明事实背后的抽象意义。

这种分析方法使人们陷于概念的内含、外延的缠绕,把作品看成是形式诸要素相加之和,难免不损害作品的浑然完整。

用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具体要素来说明内容与形式,相互间仍然体现不出有效的联系契机,更显得缺乏统一性。

为了克服平面式批评的缺陷,西方批评家提出了不少新的要素概念来代替内容与形式,诸如符号与信息、载体与被载体等。

雷内·威莱克下面这段话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经过仔细考虑才形成的符号和意义分层结构的概念,正是克服内容与形式分离这个老矛盾。

……通过被称为‘内容’或‘思想’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形象化意义的世界的一部分,是融合在艺术品结构之中的。

……在我看来,唯一正确的概念是一个断然‘整体论’的概念。

它视艺术品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一个符号结构。

但却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并且需要用意义和价值去充实的结构”。

我们把这一观点移植到媒介批评中来。

所谓符号,可能是社会制度影响新闻内容的象征,也可能是各种理念支配记者写作动机的定势,新闻整体包含的意义不能不通过人物、情节或哪句语言表现出一贯的模式,各种社会符号和载体地位决定了新闻作品的一般含义。

雷内·威克莱的观点虽然就文艺作品而说的,但它的实质也适合新闻作品“整体论”的“结构”和“意义”,避免了平面分析缺乏有机统一的弊病。

?层次推演式批评,把新闻各要素划分成单向延伸的层次序列,揭示各要素的递进相关性,重建对象的整体性结构。

采用层次推演式,划分出从里到外延伸的五个因素:主题意义——材料组合——存在要素——叙述方式——语言运用,体现新闻结构的全部内容。

层次推演显现为一种直线运动的系列程序和因果链,缺少横向的开放性,因此,结构批评有必要选择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视角。

无论怎样界定新闻的特征,都不能忽视新闻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语言表达形式;新闻是记者根据一定规则选择出来给受众收阅、感知和评断的信息。

从这两点可以引伸出新闻实体构成的两条线,一条是对象内容语言物化线,一条是主体情意交流线,新闻实体恰好处于这两条线的垂直点上,其四端指向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作用“场”。

场的合力规定着新闻实体的全部内容,也规定了分析新闻实体的四个基本视角。

用这种理论分析新闻作品,可以表达新闻含义受制于多种外在因素的作用。

?报道对象的语言物化线,构成新闻实体的事态链,主体情意交流线则形成新闻实体的意义功能。

新闻实体的这一运动过程呈现为材料信息——传达方式——事象显现——功能意味等层序递进,与社会系统有着惊人的同构性。

其中,材料信息来自社会,和社会生活样式及体制的封闭或开放有关;传达方式受到传播对象、传播体制的限制,决定主体的方向——新闻的采写意图、记者的情意表达,新闻的功能是指对社会的作用,受众能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等等。

由此看来,分析新闻的构成内容包括:生活世界、采写世界、实体世界、受世界。

全面评价一篇新闻作品或媒介状态,不是仅仅就媒介行为本身,而是通过对外部的分析考察,认识新闻内容结构的各种属性。

?时代与媒体制度,对于新闻作品来说也是外部结构,这是指根据语言的特征来断定印在纸张上的文字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由此组合起来的意境、暗示,是批评家常说的那种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使新闻价值有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内在机制,从而能够满足受众对生活追求的期待。

批评媒介活动是要把意义展示出米,探索从结构到意味、再到意义这一转化过程。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新闻作品的某一段、某一句话都是作品的局部,一篇新闻是整个版面的局部,如此等等,任何媒介行为在理论批评中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局部,越是复杂的媒介行为,越适应、越需要采用局部拆析。

各局部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整体的构成作用,不是表现为静态的接、吸引、排斥、对立,而是形成一个稳定的秩序。

这一秩序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其中每一局部的强弱变化,影响别的局部,导致整体意味的变动。

媒介的整体意义是在局部组合中形成的,局部分析对于整体模式重建,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枝节,而是媒介批评的必经途径和前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