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媒介批评观
(一)反对封建军阀的思想、言论出版政策、反对帝 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媒介批评 在报刊批评活动中贯注了鲜明的反封建主义和帝国主 义的精神。他在《新生活》《新青年》和《晨报》等 报刊上,就言论出版自由问题发表了《哪里还有自由 》、《禁止说话》等短小犀利,旗帜鲜明的媒介批评 文章,对北洋军阀政府摧残舆论,侵犯人民言论出版自 由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924年6月,路透社造孙中山逝世的谣言,“图乱广州 时局”,一时引起国内混乱,人心惶惶。李大钊借此在 《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18日)发表《新闻的侵略 》一文,表达了他对于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的意见和 态度。他将帝国主义新闻机构凭借其优势实力和在华 不平等地位造谣惑众,制造混乱以逞其私的行为视为 “新闻侵略”,是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剖析帝国主义在 华新闻机构的实质的中国人。
新闻记者要有历史研究者的修养
他认为新闻记者“既负有为他日史家预备史料的 责任,那么新闻记者于载笔记事的时候,必当本着 上述史的三个要义,以相从事,其报始有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媒介批评实践 在1922年所作《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 的演说词》中,就曾对新闻事业进行过深刻的批 评。他认为,“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 以明日的历史来要求今天的新闻.就要求新闻要 多多反映社会生活。他说:“历史不应是专给一 姓一家作起居住,或专记一方面的事情,应当是 注重社会上多方面的记载,新闻纸更应当如此 李大钊在《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18日)发表 《新闻的侵略》
(二)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形成及其特色
首先,李大钊认为“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 事业”;“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 的写真。” 其次,他认为,报纸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1、是向公众报道新闻; 2、是刊登文艺作品及其他“有趣味的评论” 等, 为群众提供娱乐; 3、是本着报纸的宗旨和主张向群众迚行宣 传 教育。在这三项功能中,李大钊认为最重 要的 还是报纸报道消息的功能,
五四时期李大钊报刊批评活动及其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在媒介批评的形态上,思想转变前主要以学理性的研 究从改良主义的角度批评当时的媒介现象,主要依据 的理论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学说,其目 的是为了通过报刊的宣传和奋斗开启国民的智识,培 养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立宪修养,为实现西方资本主义 立宪政治奠定基础,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中华民 族的独立、富强、繁荣、昌盛。 在后期思想发生转变之后,李大钊媒介批评活动在表 现形式上较多地运用短小犀利的短评,文章的改良色 彩逐渐淡化,而战斗性日益增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而外,更多地运用了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18 89年10月6日,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 军阴杀害亍北京,旪年三十九岁。 1913年,主编了《言治月刊》 1916夏天,他被聘担任北京《晨钟报》 (后改名《晨报》)编辑 1918年12月李大钊同志和陈独秀等在 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1919年2月7日,《晨报》副刊由李大 钊同志负责编辑。 在李大钊和鲁迅支持和指导下,一些迚步青年知识分子1919年 先后创办了《国民杂志》《新潮》《少年中国》等报刊。 1925年12月帮助国民党左派在北京钊办报刊《国民新报》
独具特色的历史新闻观
报是现在的史, 史是过去的报
历史作为现实本身具有新闻的潜在价值
李大钊认为,“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关系。”“ 报的性质,与纪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 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他认为史的要义主要有三项:“一曰,察其变二 曰,搜其实;三曰,会其通作史的这三项要义也应 当是作报的要义
媒介批评实践
禁止说话 报载某督军请政府禁止白话文,广义的解释,就是禁止 人说话了。秦政是一代的专制魔王,不过禁止偶语,如 今并白话也要禁止,真是秦政的知己。1919年12月14日 《新生活》第17期署名,孤松 哪里还有自由
“约法上明明有言论自由,可是记者可以随便被捕,报馆可以随便被封。 约法上明明有出版自由,可是印刷局可以随便被干涉,背反约法的管理 印刷法可以随便颁布,邮局收下的印刷物可以随便扣留。约法上明明有 书信秘密的自由,可是邮电可以随时随意派人检查。可怜中国人呵!你 那里还有约法!那里还有自由!”——(李大钊《哪里还有自由》, 1919年11月6日)
李大钊早期的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一)进化论与报刊的使命和任务:报刊的进化精 神。
他明确提出报刊应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 以迚化论为基础,他还提出了报刊应当不旪俱迚的 观点
李大钊早期的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二)自由主义与言论出版自由权力的争取 和社会舆论建设。 :第一 言论自由是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立 宪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 第二 在民主政治的舆论基础上,主张多数意 见宽容少数意见,而丌是以多数意见的势力 来强迫、压服少数意见,社会应当允许少数 意见的存在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