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的艺术手法诗歌运用形象思维,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氓》作具体分析。

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⑵“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脱。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⑶“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再有,就是人们一般总把“比兴”连说并用。

这是由于“比”与“兴”往往难以区别。

不过,“兴”的使用多在篇、章之首,“比”无此限制;“比”,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有的“兴”,则与正文之间根本没什么内在联系。

《氓》中的第三、四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比兴结合的例子。

(4)《卫风·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①婚前婚后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②恋爱时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恋爱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

采薇《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作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能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第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

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怎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凶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

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

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

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

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

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帖,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

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所作,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等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其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等。

4.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世文学也影响极大,故常以“风骚”并举,分别指代《诗经》和《楚辞》。

后代也用“风骚”来泛指文学。

5.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6.《古诗十九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中所辑十九首“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