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选修海洋内容解析

高三地理选修海洋内容解析

“海洋地理”内容解析一、“海洋地理”结构分析(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

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

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1978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曾几度试图加强海洋地理教育,终因开课的学期及课时太少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反复。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

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

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

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发展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

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旅游地理”模块并非只限定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学校选修一样,“海洋地理”模块也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高中生选修。

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滥垦等自私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以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

(二)“海洋地理”内部结构分析“海洋地理”作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其中:“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

“海洋开发”多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

“海洋环境保护”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伦理观念。

“海洋权益”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一些有关政治地理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海洋地理”“标准”解读(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影响地球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海陆位置、海岸线性质以及相对温和湿润的海洋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特征、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质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相呼应,考虑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地理选修课程,海洋地理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围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1.海洋和海岸带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有关海洋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海岸带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初步认识,关注海洋与陆地、海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关注。

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解释;海水的基本特征,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等。

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主要是通过海水运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实现。

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招致多种自然灾害。

尽管它们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点却是不容怀疑的,即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在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学习海洋自然环境等内容,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的探索空间。

在技能培养方面,“海洋和海岸带”的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海洋开发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①。

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

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采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

这部分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生物、矿产资源开发,探讨海洋动力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突出海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例如风暴潮、海啸等,以及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前者自古以来就时有发生,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程度远不如现在强烈。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及海洋开发力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人类对近海环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已酿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突出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已经产生和正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指明协调人类与海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了解保护海洋环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建康的环境伦理和良好的地理行为。

由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4.海洋权益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

由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

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已成为共识。

“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开设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海洋权益”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唤起对“蓝色国土”的热爱,提高未来公民的现代海洋意识。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 海洋和海岸带(1)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对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图形辨认,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以及海岭等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二是总结海底地形分布规律,即根据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总长度约8万千米的大洋中脊,纵贯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三是结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断扩展、在海沟处旧洋底向下俯冲并消亡,洋底“有生有灭”的实例,来解释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对本条“标准”把握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义务教育阶段“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②,而高中阶段重在“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分布规律。

欲达到“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图表等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差异,导致海洋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在分布上形成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

其中,海水温度分布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分布图”以及沿着某一经线“不同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表示。

海水盐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其垂直分布规律较复杂,这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

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受到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陆地入海径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运动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教材及教学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等图表资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三大特点,即:盐度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海区递减;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热带海域盐度略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南纬40°至南极圈海域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

(3)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的能力,并在地理必修“标准”基础上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等较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条“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热量源地,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有深刻影响。

由于海水不仅是地球巨大的贮热器,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在蒸发过程中发生能量及物质状态的转化。

世界海洋每年约有45万立方千米海水被蒸发,海面蒸发产生的水汽91%直接进行海上内循环,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参与海陆大循环,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雨雪后降落,成为陆地淡水的来源并最终注入海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