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课例赏鉴执教:刘百峰观察:李树泽李树春【课例实录】师:在研读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初入贾府的林黛玉,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呢?”生:她到过贾母院、贾赦院、贾政院,见到了贾母、三春姐妹、王夫人和邢夫人,还有王熙凤和贾宝玉。
(投影展示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师:非常好!这是贾府平面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对照示意图,叙述一下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每组各派一位代表依次叙述了黛玉到贾母处、贾赦处、贾政处的路线之后,教师出示路线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张路线图,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生:林黛玉为何不进贾府正门,而进西边的角门呢?师:很好!这位同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
面对这张路线图,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问号呢?生:林黛玉为什么要走迂回的路线呢?拜见贾母之后,为何不抄近路直接拜见二舅贾政,然后去拜见大舅贾赦?感觉这样可以省路线,少费周折,节省时间。
师:非常好!又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如果有,请继续!(生默然。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荣国府的建筑布局情况?你们看,荣国府由四部分组成:贾政的院子居于中央,贾母居西,贾赦单独住开,王熙凤在西北角。
看到这样的安排布局,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生:老师,有一点我不明白,你看啊,王熙凤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按照古代礼节的话,应该跟公婆住在一起,而王熙凤却在西北角住,这么有悖于封建礼法的事情却出现在等级森严的贾府,我觉得不应该。
师:是啊,这确实有些反常,让人匪夷所思!好,还有没有问题?(生默然。
)(教师依次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面对这张示意图就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不过,大家不要着急,我们暂时把这些问题放一放,一会儿再讨论。
让我们再度跟随黛玉的脚步,重入荣国府。
但是这次同学们一定要心无旁骛,想一想,黛玉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我们又会产生哪些新的疑问与困惑呢?生:我看出贾府的外观很宏大雄伟,不是一般的富贵人家。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文中第1 自然段连用了几个“大”字:“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大书”“大字”等,从外观上就让人感觉到府第的不同寻常。
生:我觉得贾府的地位显赫,从“荣禧堂”能看得出来,那个牌匾上的大字是皇上亲笔书写,那一定表示这家主人是随朝上班,陪伴皇上的朝廷大臣。
这说明和皇帝有着密切关系。
生:贾府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是好奢华啊!从贾母、贾赦、贾政处摆放的物品就可以看得出来。
师:是啊,贾府陈设的精致和华贵,让人感受到了贾府生活的豪华奢侈。
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王夫人处,黛玉看见了三个“半旧”: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
那老师就有疑问了,贾府的陈设这么华贵,而这些半旧的陈设显得与之有些不协调,况且它们又不是古董,时间越长越值钱。
她为什么不换一套新的呢?那黛玉看见的这一抹“亮色”,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呢?生:可能王夫人喜欢怀旧吧!生:这一细节在告诉我们贾家不是一朝飞黄腾达的“暴发户”,而是世代富贵的豪门贵族。
(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各抒己见,有些想法很有道理。
咱们先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会儿再解决。
你们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贾府生活的豪华奢侈?生:从主仆的衣着打扮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师:是啊,仆人穿着都那么好,更何况主人呢!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同样是仆人,贾母、贾赦、贾政这三处的丫鬟服饰却不相同,贾母处的“穿红着绿”,贾政处的“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贾赦处的却是“盛妆丽服”,这是为什么呢?生:可能贾赦处的丫鬟更会审美吧。
生:我在假期看了1987 版《红楼梦》电视剧,贾赦是一个好色贪婪之人,而这一细节恰好折射出他的风格———一个贪淫纵欲的老色鬼。
师:是啊!好一个“春秋笔法”。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就直接记载了其母亲对他的叙述:“老爷如今上了年纪……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生:我觉得贾府等级森严。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是从主仆的言行举止上看出来的。
师:观察得非常细致!那你能不能具体地说一说?生:比如在贾母处吃饭,“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仆人们呢?“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生:我来补充一下,就是在贾母处吃饭时落座也有规矩。
师:那你能用图式来展现吃饭场面的座次安排吗?(生画图展示。
)师:贾母坐在①处,是尊位,坐北朝南,黛玉坐②处,因为是客,我们都好理解,那三春姐妹怎么这样坐呢?生:贾氏三姐妹是按照长幼之序坐的,是不能随便乱坐的。
师:那同学们现在能理解林黛玉为何要走迂回的路线了吗?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尊卑长幼等级森严,拜见长辈须遵循礼节。
黛玉进贾府,首先必须见老祖宗贾母,然后大舅父贾赦,最后是二舅父贾政,次序不可倒置。
每见一位长辈,均需从前门恭恭敬敬地进去,循规蹈矩出来,绝不可旁边逸出,抄小路,贪近道。
师:顺便咱们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林黛玉为何不走正门呢?生:古代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浓厚,而且黛玉地位较低,达不到皇家女子的地位,没有资格走。
师:那你知道荣国府正门第一次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吗?生:元妃省亲的时候。
师:是的,贾府是很有声望的官宦人家,正门代表了声望、地位,一般只为皇亲国戚打开。
元妃的身份是“妃”,有皇家身份,而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不是嫡孙女,所以像她这样的辈分、这样的地位是无法走正门的。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有这样的感觉:林黛玉对整个贾府来说,犹如一根浮萍,泛不起多少涟漪,任凭她如何抗争,是决计捅不破贾府这阴森森的大门的,她太弱小了。
生:我不仅感受到贾府等级森严,而且感觉礼仪也好烦琐啊!比如说黛玉进入府中,还要换三班人马等。
师:嗯,贾府确实等级森严,现在我们再看贾府平面图,你对这样的布局还有何疑问?生:在传统的建筑格局中,居住位置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而贾赦是嫡长子,又袭职一等将军,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家庭地位都比贾政高,可是住得离正室远,是荣府花园隔断过来的,但是贾政是家里的老二,却住在正室,这里的原因何在?生:前边老师讲到了,贾赦是一个好色贪婪、不干正事的人,有一句古话不是这样说嘛:“老而无德是为贼。
”而贾政是一个勤于政事的人,其行为是比较符合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生: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娘家是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金陵一霸,有钱有势;而贾赦妻子邢夫人名不见经传,出身于小户人家。
师:哦,看来就自身素质和夫人家世,贾政都比贾赦强。
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默然。
)师:其实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贾母比较喜欢贾政,否则不会剥夺贾赦身为长子应得的入住荣禧堂的权利。
《红楼梦》后面的情节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次全家聚会喝酒时,贾赦讲了一个故事:一家老太太心口疼,大夫说拿针灸针一针就好了。
贾母说:“这怎么能行呢,那不把人针死了吗?”贾赦说:“针不死的,天下母亲的心都是偏的,怎么会针死呢?”这分明是绕着弯子指责贾母偏心,可见贾母是比较喜欢贾政的。
如果你们是贾赦,心里是不是会产生不满情绪?师: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布局是属于小说环境的,环境背后传递出来的,恰好暗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长房与二房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到全书的七十五回达到高潮,“抄检大观园”之后贾府逐步走向衰败。
这正如探春所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还记得咱们搁置的那个问题吗?这三个“半旧”蕴含了怎样的玄机呢?生:我觉得暗示着贾府繁华背后的败落。
师:这正如探春说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师:我们再看这张布局图,解决王熙凤为什么住西北角,不和公婆住的问题。
生:我个人觉得王熙凤这个人特别精明能干,府里真是无人能与她相比,另外她又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再加上贾政又不喜欢处理家务,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因此王熙凤的住宅,跟贾政、贾母的院子相通,是符合其管家的身份的。
(至此,所有问题一一解决。
)师: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别人而单单选择林黛玉作为引领读者游览贾府的“导游”呢?大家觉得换作别人可不可以,如贾迎春、刘姥姥、史湘云、新来的丫鬟等。
大家可以小组讨论,开始吧!(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生:林黛玉作为书中主线人物,如此安排能同时对林黛玉这个主要人物作出初步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生: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心里提醒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还有吃茶时的小心留意等细节,能看得出她是一个谨小慎微、心思细腻之人,而若用史湘云这样大大咧咧之人,恐怕难以将贾府展示得如此细致。
生:我觉得这是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府,加之她在家时常听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对贾府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有一种新鲜感,而迎春自幼生活在贾府,她对贾府的一切太熟悉了,已经司空见惯了,因此难尽其妙。
生:从文章构思来看,“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对贾府表面的“富贵权势”而实际上的“坐吃山空”进行了初步介绍,随即以“林黛玉进贾府”正面描写贾府“外面的架子”,极言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有此铺垫,然后用“刘姥姥进贾府”暗示贾府“内囊将尽”,已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如此行文,条理清晰,不显死板,而使贾府“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矣”。
生:林黛玉出身于贵族家庭,见过世面而且家教良好,知书达礼,因此能全面详尽地展现贾府的方方面面。
而刘姥姥,一个乡下人,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见过世面。
比如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当她来到宝玉居处,这样说道:“这是哪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因此若用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作为导游的话,我们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只是看到表面的热闹,不免有些肤浅。
师(总结):今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脚步游览了贾府,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不仅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华贵的陈设、讲究的布局,也看到了贾府是一个地位显赫、等级森严、礼仪烦琐的豪门望族,更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暗藏在文本深处的玄机。
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而《红楼梦》就是细微声响特别多的一本书,需要我们反复细读,玩味。
【执教感言】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两大特点:一是问题设置层层深入。
这节课,我一共设置了三个主干问题:一是给学生出示贾府平面示意图,并让学生结合文本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通过这一图一线,激活学生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质疑,使学生们初步了解贾府; 二是让学生们再度跟随黛玉的脚步重游贾府,引导学生们关注细节,使学生们加深对贾府的印象;三是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选别人而单单选择林黛玉作为引领读者出游贾府的“导游”,将本课引向了深入。
二是文本解读“细”和“深”。
经典作品,执教者心中要装着三个“对得起”: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