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_4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60分)1.本义为“圈养牛马的栅栏”的词是()。
A间B圈C栏D闲答案:D qq:80 - 500 - 92612.“属予作文以记之”句中“记”的意思是。
A记住B记录C标记D记号答案:B3.“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属于什么结构的骈体文()。
A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B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C复句对复句D动宾结构都动宾结构答案:C4.孔丘名子,孔是氏,孔氏的由来是()。
A以受封的国名为氏B以受封的邑名为氏C以所居的地名为氏D以祖先的字为氏答案:D5.在古代汉语中,下面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虽然这样B影响:对人或物起某种作用C高兴:愉快D颜色:色彩答案:A6.“干国之纪”中“干”的意思是()。
A盾牌B岸C冒犯D追求答案:B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周”表示的意思是()。
A环绕B结合C救济D周全8.“苟以哗众取宠”句中“哗”的意思是。
A突然叛变B喧哗,喧闹C浮夸D哗众取宠9.下列句子中的“判”,当“高位兼低职”讲的是()。
A以能判断,见知时人B强弱胜负已判矣C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D宰相出典州曰判1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的“夙”表示的意思是()。
A早年B一向C早晨D通“宿”11.下列句子中的“判”,当“区别,分辨”讲的是()。
A以能判断,见知时人B强弱胜负已判矣C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D宰相出典州曰判12.“子以我为不信”中的“信”正确的解释是()。
A信息B语言C信息真实D言语真实13.下列属于颂赞类文体的是()。
A《岳阳楼记》B《游褒禅山记》C《泰山刻文》D《子产不毁乡校颂》14.骈体文在语言方面讲究。
A骈偶B四六C平仄D用典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句中“采”的通假字是。
A菜B踩C彩D寀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1.“粮”的本义是随身携带的干粮。
2.“隐恶而扬善”中的“扬”表示传播、宣扬的意思。
3.“涉河,侯车败”中的“败”意思是“失败“。
4.神所冯依,将在德矣中的通假字是“冯”。
5.在古今词义的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6.“昔者疾,今日愈”句中的“愈”表示的意思是“病好了”。
7.“寒食日”一般是古人祭灶祈年的节日。
8.“食舍肉”中的的“舍”后来写作“涻”。
9.“菜”的古义和今义完全一致。
10.“五音”是指角、徵、羽,变宫、变徵。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_1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60分)1.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响:回声-声音B色:脸色-颜色C狱:案件-监狱D坟:土堆-坟墓2.下列句子中的“扬”,当“振奋,昂奋”讲的是()。
A扬其目而视之B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C隐恶而扬善D扬声沙漠垂3.“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句中的“推”可以理解为()。
A推举B推广C推开D以手从后使物体前移。
4.下列句子中的“判”,当“分辨是非加以判断”讲的是()。
A以能判断,见知时人B强弱胜负已判矣C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D宰相出典州曰判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B经传释词C说文解字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是()。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B伯牛有疾,子问之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7.下列句子中的“载”,当“记载”讲的是()。
A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B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C春日载阳D载好其音8.《诗经》中的“女曰鸡鸣,土曰昧旦。
”中的“昧旦”所指的时间是()。
A天黑B上午C下午D天刚亮9.“此宜无罪,女反收之”,本句“收”意为逮捕,用的是()。
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10.古人把夜半十二点叫做()。
A凌晨B零点C子夜D夜半11.下列句子中的“率”,当“遵循、依照”讲的是()。
A诚率是道,相天下君B此率兽而食人也C率常在下D率常屈其座人12.“灯火钱塘三五夜”中的“三五”指什么()A正月十五B八月十五C是三、五个夜晚的简称D泛指时间很长13.古代的“上元节”指的是()。
A正月初一B正月十五C二月初二D三月初三14.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B老妻寄异县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15.“公曰:无庸,将自及。
”中的“及”表示的意思是()。
A到来B趁……时候C赶上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句中的“回”表示回来,回去。
2.古者昭穆相承,左为穆,右为昭。
3.《史记》中的“书”是记载历代世袭、列国关系的。
4.相传古分天下为九州。
至舜时分为十二州,到汉时为十三州,到晋时为十九州。
从汉至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
5.上古没有“甜”字,凡“甜”的意义都说成“甘”。
6.古代的“言”和“语”的意义基本相同。
7.“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是指把妻子当畜生。
8.古代的“去”与现代的“去”意义相同。
9.“捐朋党之私”中的“私”表示私人的意思。
10.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_2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60分)1.“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中的“反”表示的意思是()。
A翻转B违反C造反D反复2.下列句子中的“置”,当“放下,搁下”讲的是()。
A置之亡地而后存B平原君乃置酒C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D十里一骑飞尘灰3.“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中的“若”属于()。
A第二人称代词“你”B句首语气词C不表示实际意义D表顺从4.下列句子中的“讽”,有背诵之意的是()。
A谢眺每篇堪讽诵B常以谈笑讽谏C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D玉之言葢有讽焉。
5.下列句中没有出现偏义复词的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
C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D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6.“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属什么结构的骈体文()。
A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B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C复句对复句D动宾结构都动宾结构7.下列作品属于沈约的是()。
A《谢灵运传论》B《答谢中书书》C《哀江南赋序》D《文心雕龙》8.“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句中“卒”的意思是。
A突然B步兵C终究D死9.“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句中“君”的用法是。
A如动词B如名词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10.下列属于论辩文的是()。
A《庄子天下》B《淮南子要略》C《史记太史公自序》D《过秦论》1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色”句中的“戒”表示的意思是()。
A警戒B防备C戒除D警告12.“奉公克己”中的“克”表示的意思是()。
A战胜B克制C能D克服13.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
A焚符破玺,而民朴鄙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C我皆有礼,夫犹鄙我D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14.“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句中“臣妾”的用法是()。
A名词用如动词B名词用如意动C名词用如使动D名词用如为动15.下列句子中的“能”,当动词“能够做到”讲的是()。
A非曰能之,愿学焉B选贤举能C贤者在位,能者在职D尊贤使能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1.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2.秦汉时中央行政长官,称为“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心非权衡,势必轻重”属于四四对。
4.隋代的“六部”为吏、民、礼、兵、刑、工。
5.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6.词的本义和词的常用义是一回事情。
7.“寺”的古义是官署,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寺院。
8.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9.吾享祀丰絜中的通假字是“絜”。
10.《文选》除李善注本外,还有唐代开元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注本, 世称“五臣注”。
22春《古代汉语(三)》作业_3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5道小题,总分值60分)1.下列句子中的“玩”,当名词“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讲的是()。
A玩人丧德,玩物丧志B若夫白玉,先王之玩也C寇不可玩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2.下列句子属于骈体文的是。
A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B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C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句中“庙”的用法是()。
A名词用如动词B名词作状语表比较C名词作状语表处所D名词用如意动4.“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句中“望”的意思是()。
A看见B远望C怨D离开5.在“腥臊恶臭而伤腹胃”中的“臭”字,古今词义发生的变化是()。
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感情色彩的变化6.“将以为楚国妖祥乎”中的“将”表示的意思是()。
A将来B还是C将要D没实际意义7.“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B监禁C拘囚D古代地名8.“国”的本义是()。
A国家B天子统治的地方C诸侯统治的地方D国都9.根据字形分析,“时”字的本义应该是()。
A时机B时常C时间D季节10.“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中的“俭”意为()。
A节俭B不丰足C俭省D不放纵11.下列句子中的“载”,当“开始”讲的是()。
A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B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C春日载阳D载好其音12.“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今由于求也,相夫子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君子之所取者远C逝者如斯夫13.“喜愠分情”中“愠”的意思是。
A怒B害羞C客家方言D羞涩14.古代的“浴佛节”指的是()。
A四月初八B五月初五C九月初九D二月十二15.“盗”的本义为()。
A抢劫B偷财物C强盗D敌寇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1.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中的“偪”通“逼”。
2.古人早就注意到各种文体的特点,曹丕的《典论论文》。
3.在“找”的意义上,先秦多用“求”,用“寻”者少见。
4.《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5.“商鞅因景蓝见,赵良寒心”句中的寒表示缺乏冬衣而受冻的情况。
6.“封”和“赠”的区别在于,生时封为封,死后封为赠。
7.“戛戛乎其难哉”,句中的“戛戛”表示心情愉悦的样子。
8.用口叫人为“召”,用手招人为“招”。
9.《喜雨亭记》是王安石于嘉佑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所作。
10.“处若忘,行若遗”可理解为呆着的时候好像忘掉了什么,走着的是很好像丢掉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