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少教多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贵阳市三十七中彭丽媛【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活动,每次讲解,都认真落实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很被动,学生成了记录着,全盘吸收老师的知识,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签于此,在学习了“少教多学”教学法后,从传授知识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体验。

【案例细节】一、教学设计:(一)师: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自由读,梳理课文,同学们就近合作解决问题问题:1、合作完成课文翻译,有疑问处写在黑板上,会的同学上讲台写出答案。

2、找准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

(二)师:雅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

同学们都动动笔,展示一下。

(三)师:自由诵读全文后,整理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示: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根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师:大家分组合作,用对联的方式总结全文,展示合作成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每一遍学习合作都有目的。

通过朗读和交流,使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我们常常会在聚会时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也会在聚会后发一些感叹。

其实我们可以把欢乐的场景和聚会的感悟记录下来的,你们有这个习惯没有?我们应该像古人学习,王羲之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同学们感觉怎么样?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

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

还有呢?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

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请一个同学给王羲之做一个简要介绍。

生:王羲之,又名王右军,王逸少,是晋朝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诵读和合作交流理解全文。

师:大家听录音,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没有了。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自由读,梳理课文,同学们就近合作解决问题问题:1、合作完成课文翻译,有疑问处写在黑板上,会的同学上讲台写出答案。

2、找准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

学生生成问题:(写在黑板上)1、“岁在癸丑”的“岁”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会”,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

4、“映带左右”的“映带”。

5、“流觞曲水”的“流觞”,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理解7、“或取诸怀抱”的“诸”生:同学通过合作交流,解释了上面的难字生: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生: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生: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师:“或取诸怀抱”的“诸”是合音兼词。

是“之于”的合音。

师:分组合作,尽量切合文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尽量有画面感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雅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

同学们都动动笔,展示一下。

生1、天气很好,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今天我们一起去兰亭,去赏赏那里的美景:人山人海,来游玩的人真多,那不是昔日故交吗?生2、就在这个亭子落座吧,你看,到处是崇山峻岭,眼前的那片竹林是如此的郁郁葱葱,把手伸进水里,有点清凉。

生3、来来来,坐好吧,就在流水边的亭子里坐下来,我们还是来点有趣的游戏如何?雅趣点的。

生4、这里不是有水吗?我们把觞放在流水里吧,流到哪里就让谁做作诗,如何?师:很好,同学们把这个场景想象的很好,而且越来越像续写了(生笑)师:自由诵读全文后,整理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示: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根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多媒体展示:乐──痛──悲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

学生1、朗读第一段学生2、朗读第二段,学生3、朗读第三段教师指导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

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板书:美景乐事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请在原文中找到句子:生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以说“人杰”。

师:不错。

板书:人杰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

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板书:人生易逝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

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

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

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

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

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我们后面的课文《赤壁赋》,苏轼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在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好好体会。

正好印证了文章中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生:齐读课文师:大家分组合作,用对联的方式总结全文,展示合作成果。

教师示例:群贤毕至修禊事;少长咸集悲人生。

生1、山水妙趣横生;乐悲触景生情。

生2、品美景趣味;感人生喜悲。

生3、兰亭集会今已矣,天下行书美名扬布置练习:完成《三维设计》的练习【师生反馈】听课的老师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

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老师们都认为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听课的老师对整个教学思路给予了评价,认为这节课很好地执行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课后,学生同老师进行了交流。

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愿意学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案例反思】课后,我进行了反思: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

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

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

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

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预习、学生质疑学生释疑、学生质疑教师释疑、教师针对学习重难点质疑学生释疑等。

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学习合作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