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词、虚词、句式、
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
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
“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 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 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 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 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 路进行的。取得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在文言文阅读 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而我自己也少做了很 多出力不讨好的无用功,整堂课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进 行,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
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
课例研究综 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
述
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
表有感情的分层次配乐朗读这几个段落。
最后教师解答作者情感如此变化的原因,去追溯当
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PPT 出示时代特征:
政治局面思想主流名士结局
统治残酷玄学绝境死者无辜
社会动荡╋崇尚老庄〓生者颓败
权力斗争纵欲主义看轻生命
得出结论:
唤醒: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感情是积极向上的)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
教学过程 痛-悲)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 生回答以下问题,其实也是熟悉文本的过程: 乐: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况良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良好;合作学习氛 学生学习能
围积极主动;学生认知障碍主要在于个别文字意义由于 力分析
时代久远而理解有难度以及对作者情感中的积极性理
解有难度。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来实现课堂教 教学策略选 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
择与设计 示自我朗读、对答、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探究,首先教师出示三个句子 请学生重点翻译: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完之后请学生从三个句子中找到三个字(乐-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兰亭集序》
称
《兰亭集序》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兰
亭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当日的气候
和聚会的活动内容,其中对兰亭一带景色的描绘历来为
教材分析 人们所称道。当然,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东晋士大夫之所
以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山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而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与会者的行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痛: 第三段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 先由社会人事的交往谈起: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悲: 第四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每览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 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熟悉完文本之后教师做适当的阅读引导,请学生代
且蕴涵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而对这价值
与意义的思索探寻也成为本课研究的难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 教学目标
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深度挖掘作者生平轶事,以此作为作文素材
来阐述工匠精神。
学生在本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