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期间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程开发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528415
一、开发背景
“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作为乡土地理内容,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
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生活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
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
战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而案例教学近年来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它是实现
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便于帮助学生透过地理
现象掌握地理原理。
基于上述考虑,本人选择了在支教学校(四川甘孜道孚中学)开发乡土地
理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乡土地理案例,开展本土化地理教学,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
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旨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开发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选取合适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地
理素材;二是如何将这些地理素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
我们的乡土地理素材选取的地理尺度
范围定在道孚县内,将道孚县内乡土地理素材编辑成教学案例,通过替换、补充、对比分析
教材中的教学案例,降低教学难度,体现地理知识实践性。
三、筛编事项
利用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要注意教学案例的筛选与编辑。
乡土地理素材要具有鲜明
的乡土特色,且要具有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要能反应区域的发展变化。
案例教学编写时,
要精炼案例材料,做到不废话,能全面表述观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难易结合,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四、案例设计及教学过程
以“中国藏民居之都——道孚”为例。
材料一:道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断裂带,
平均海拔3245米。
民居房屋总结构,上为穿头木架通柱、双梁双檩双挂条,地扦锁脚井字
形屋架,极为严密,防震抗震性特强。
材料二: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
艺术著称于世。
平屋顶、层为片石,上层为木质结构。
传统的民居内部为纯木材,多以当地
木材为主要建材。
材料三:道孚民居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区,四周高山耸立。
设问1:道孚民居建造过程中考虑防震抗震性的原因。
设计意图:道孚县位于断裂带上,多
地震灾害。
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生活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通
过对该设问的思考,加深了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地质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道孚的区域定位,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民居适应环境要求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设问2:分析道孚民居平屋顶、纯木材结构的可行性。
设问意图:平屋顶、纯木材结构都与
当地气候条件相关。
道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加之民居多分别在沟谷中,周围有高山环
绕阻挡水汽,年降水较少。
该小问通过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了学生人地协调关
的认识。
知识拓展:合掌造是日本农村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方式,为木造建筑,屋顶以茅草
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下图)。
合掌造朝向东、西两侧的墙壁厚度大,坡度也很大,并向下延伸接近地面。
设问3:分析合掌造东、西两侧墙壁厚度大、坡度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入日本合掌造民
居建造,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产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理思维,分析不同
区域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
设问4:分析道孚传统民居多以当地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原因。
设计意图:道孚山地地形较多,林业资源丰富。
以当地木材为原料,就地取材便,且木材质量好。
地理位置与地形影响当地
的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发育,整个思维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特征。
通过这个设问可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设问5:分析道孚民居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谷区的原因。
设计意图:道孚地区地势起伏大,
山地多,平地少。
加之寒冷的高原气候,让道孚的耕地多分布在低矮的谷地地区。
民居分布
在海拔较低的谷地,一是方便农耕活动,二是利于保暖。
该设问强调人地协调观。
设问6:发散思维,从以下两问中选择一问回答,1.试分析继续以当地木材为原料建造民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试分析道孚民居建在沟谷低地可能遇到的危害。
设计意图:道孚民居的建造砍伐了大量树木。
如果继续砍伐,导致植被破坏,会诱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道孚处于断裂带,地质构造不稳定,加上多山,地势起伏大,多地质灾害发生。
建造在沟谷低地的房屋在地质灾害发生时也容易受影响。
该设问帮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辩证观。
同时事物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需求密切相关,强调人地协调发展。
五、效果评估
乡土地理素材的案例教学,开放互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可综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都能多层次的训练;更能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若能开发出一系列优质的课程资源,则有助于新课改下地理课堂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