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

"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苏格拉底语)。

只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靠旧的方法手段不能奏效时,人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但包括了整个认识活动,而且也渗透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但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 发现问题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前提,并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

人对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越易从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忽略的重大问题。

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思想懒汉和因循守旧的人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

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接触范围广泛,往往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力图探究现象中更深层的内部原因,总要求有更深奥、更新异的说明,经常产生各种"怪念头"和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知识贫乏会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并刺激人提出许多不了解的问题,但所提的问题大都流于肤浅和幼稚,没有科学价值。

知识经验不足又限制和妨碍对复杂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只有在某方面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

(二) 明确问题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范围,明确解决问题方向的过程。

一般来说,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混乱、笼统、不确定的,包括许多局部的和具体的方面,要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分析,以充分揭露矛盾,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使问题症结具体化、明朗化。

明确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否明确问题,首先取决于个体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

个体只有在全面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比较分析,才能迅速找出主要矛盾;否则,感性材料贫乏,思维活动不充分,主要矛盾把握不住,问题也不会明朗。

其次,依赖于个体的已有经验。

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但这些方案常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即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形式产生和出现。

假设是科学的侦察兵,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提出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知识来推测问题成因或解决的可能途径。

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地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假设)。

提出假设就为解决问题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假设的提出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材料,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表述和重复,创造性构想等都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 检验假设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

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践检验。

即按照假设去具体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再依据实验结果直接判断假设的真伪。

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就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否则,假设就是无效的。

这种检验是最根本、最可靠的手段。

另一种则是通过智力活动来进行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公认的科学原理、原则,利用思维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在思想上考虑对象或现象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

在不能立即用实际行动来检验假设的情况下,在头脑中用思维活动来检验假设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如军事战略部署、解答智力游戏题、猜谜语、对弈、学习等智力活动,常用这种间接检验的方式来证明假设。

当然,任何假设的正确与否,最终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影响问题顺利解决的因素很多。

既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有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各种因素既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性,有利于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推动思维活动顺利进行,促进问题的解决。

(一)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当人们在活动中遇到某种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在用过去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应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影响着主体知觉的倾向性,进而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问题情境中各要素的排列特点不同,会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解决以已知圆半径为条件,求圆的外接正方形面积的问题中,由于两种不同的图形(见图6-1)造成了问题解决顺利与否的不同情况。

图6-1A中,半径所在位置易被看作正方形的一部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图6-1B中的情境就不利于问题解决。

又如,在解决如何连续画出四条线段依次通过所有九个点子的问题(见图6-2)中,由于九个点子的整齐排列,使人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正方形的整体,于是思维活动被局限在九个点子组成的图形之中,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当思维活动一旦突破知觉情境的限制,就会立即转向九个点子组成的正方形之外,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图6-1 外接正方形面积图 图6-2 九点问题图(二) 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弱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验研究证明,动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而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升,对主体活动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推动力也随之增大,使解决问题的效率得以提高;但当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界限时,活动的效率反而呈递减的下降趋势。

有人把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描绘成一条倒"U"字曲线。

如图6─3 所示。

图6─3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图6-4 问题性质与最佳动机水平的关系 由图6─3 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机太弱或太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人的兴奋性低,注意涣散,易产生退缩行为。

而动机过强,人易于情绪紧张、思维紊乱、注意范围缩小,容易忽视其它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急于求成反而会妨碍冷静判断和合理决策。

所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此状态下,能使人保持积极振奋而又镇静从容的情绪状态,顺利解决问题。

同时,耶克斯─-多德森通过实验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课题的难度成反比例关系(如图6-4所示),即课题的难度越大,所需的最佳的动机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这一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理。

(三) 定势的影响定势又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表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定势对解决情境类似或相同的课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变化了的情境或新的课题,则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心理学家卢钦斯所做的量水试验,可以看出定势的作用。

实验中他要求两组被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解决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见表6-1)。

第一种类型的问题可以用B─A─2C的公式解决。

第二种类型的问题用A-C或A+C的公式就可以解决了。

表6─1 陆钦斯的量水实验━━━━━━┯━━━━━━━━━━━━━━━━━┯━━━━━━━━━━━━━┷━━━━━┷━━━━━┷━━━━━┷━━━━━━━第一组被试先解决第一种类型的五个问题,接着再解决第二种类型的五个问题。

第二组被试直接解决第二种类型的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在解决第一种类型问题时,形成了利用公式B─A─2C的定势。

因此,在解决第二种类型问题时,仍采用这一公式。

于是,影响了解决问题的迅速,并且不能解决第8题。

而第二组被试的绝大多数都运用简单公式A-C或A+C去解决,不但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而且解决了全部问题。

可见,一个人在遇到新问题时,常常受过去解决问题经验的影响而套用老办法。

这种定势,有时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时使思维活动受到限制,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从而发现不了新的更好的解决办法,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四) 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

其中与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联系或相似性,起到启迪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形。

鲁班因丝茅草划破手,受茅草叶齿的启发而发明了锯;某橡胶厂,因受面包放入酵母菌而多孔、松软的启发,制成了泡沫橡胶;苏格兰医生邓禄普在浇花时,由于受手中橡皮管弹性的启发而发明了充气轮胎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具体例证。

原型对解决问题能否起启发作用,一是看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有无特征上的联系与相似性。

相似性越强,启发作用越大;二是看主体是否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若主体不能积极主动地联想、想象和类比推理,即使事物间相似性很大,也难以受到启发。

(五) 功能固着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一物体,例如硬币是买东西的,钥匙是开锁的等等。

因此会使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熟悉物品的一般用途,而不能联想到它的其它功能,从而阻碍或干扰问题解决的现象叫做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阻碍新思维的进行,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实验证明,人们对某种物体、某些事物的功能越熟悉,思想上认为它的某种作用越重要,则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固着程度就越大,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它功能。

要克服功能固着的影响,就要加强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训练,减少和避免固有经验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把现实事物的用途加以变通,从而促进解决问题新思路的产生。

(六) 个性特点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证明,一个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顽强、坚韧、果断、勤奋的人常能克服各种困难,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一个鼠目寸光、意志薄弱、自负、自卑、畏缩、怯懦、拘谨而又优柔寡断的人,往往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

此外,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认知风格、需要及兴趣特点等也都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思维的品质人的思维具有一般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共同的活动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