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

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1.1经济周期的定义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

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

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

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

衰退和萧条属于经济收缩阶段。

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

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

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

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

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

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

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

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

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

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

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

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

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

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

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见,经济衰退对银行业的发展是毁灭性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

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

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

经济衰退与萧条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09年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资料中显示:单独开车上班的人比2007年下降了75.5%;31.2%的15岁以上的人表示,他们从未结婚,这是近10年来最高的数字;住房拥有率下降到66.6%,是6年来最低的;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5.5%或是610万人仍在工作,仍然是劳动力,这个数字2007年上升了15%。

而在教育、收入以及创业方面有很好表现的亚裔也难免受到经济不景气的严重衝击。

有人一提到经济衰退就谈虎色变,但是,经济衰退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经济衰退与萧条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变革,淘汰一些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工作和工作习惯,增加人们的忧患意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转变。

1.2.2应对经济衰退的措施与手段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应对此次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首先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其次颁布《农业调整法》等农贷法规,对农业进行调节。

第三颁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调节。

第四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并对失业进行救济。

通过政府投资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以工代贩”,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罗斯福政府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促进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我国面对经济衰退与危机我国可以学习罗斯福新政及其他国家应对的措施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首先政府应当减税。

减税不但是保企业最重要的措施,而且对个人而言也可以增加消费。

其次,政府投资应多用于基础设施。

这样既能保证增长的后劲,又能增加就业。

第三,要保出口。

汇率调整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稳定汇率预期。

第四,要向优质企业注资。

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政府注资于优质企业。

第五,要更加关注民生。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内需。

1.3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经济扩张阶段包括复苏和繁荣。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顶峰。

繁荣是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世界经济就是在衰退、萧条后的自我复苏,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然后经过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再次复苏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2.经济周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研究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探究其原因,找寻解决经济衰退、萧条的方法,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对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外因论,另外一种是内因论。

2.1经济周期成因的内因论首先介绍外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第一是太阳黑子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

该理论把经济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太阳黑子的出现是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

这正好验证了前面对一组经济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经济周期大约是十年的结论。

第二是创新理论。

该理论是由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

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不是像人们按照“概率论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

技术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第三是政治性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与政策的稳定和经济政策的行为紧密相关。

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

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这就形成了经济周期。

2.2经济周期成因的内因论经济周期不仅源于外部因素,经济体系内部因素如收入、成本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是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扩张重要的原因是银行贷款利率下降,商人会增加借款以扩大他们的商品存货投资。

更高的存货投资增加了产成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产出和就业。

当银行贷款储备不足时,利率开始上升,产生了相反的作用,即经济发生了衰退。

第二是消费不足理论。

这一学说认为过多的储蓄、消费物品生产过多或剥削过重等因素,均可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导致投资不足和经济衰退和萧条。

第三是心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

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

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

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3.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周期分为四个类型: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

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基钦周期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

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

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度》论文中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

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