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三大理论.ppt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 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 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 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 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 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 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 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从“田园城 市”思想诞生的那一刻起,霍华德便贯彻了“统筹 城乡”的观念。
有机 疏散 类的 城市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论
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 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 需要的地段。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 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 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 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 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 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 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 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 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 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 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田园城市一直增长到达到32000人,它将靠在其 “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距离建设另外的城市来增 长,因此新城镇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随着时 间的推移,形成一个城市群,即“社会城市”。若 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 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一个由农业地 带分割的总面积66 000英亩,总人口250 000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 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卫 星 城 市
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 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 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 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 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 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 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 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 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 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 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 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市郊区”;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 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 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 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 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 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 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 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 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 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 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 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 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 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 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 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 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 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 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 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 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 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霍华德观察到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拥挤和污染, 提出了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心去。 他认为,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是经济和社 会原因,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乡村的停滞、落 后,和城市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资源浪费和愈发 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 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重大的 社会改革,因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探求新的城乡形态,即“田园城市”。
田 园 城 市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国社 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 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 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 日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 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 “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 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 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 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