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昳(yì)丽崩殂(cǔ)兜鍪(mòu)陟(zhì)罚臧否B . 窥(kuí)镜曹刿(guì)裨(bì)补妄自菲(fěi)薄C . 玉帛(bó)狗窦(dòu)舂(chōng)谷一鼓(ɡǔ)作气D . 旗靡(mǐ)驽(lǔ)钝臣妾(qiè)门庭(tínɡ)若市2. (2分) (2017九上·井陉矿开学考)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萧瑟睥睨断章取义不可明状B . 执拗伫立怒不可恶冥思暇想C . 暄嚣逍遥囊萤映雪一视同仁D . 肮脏谀词重蹈覆辙黯然失色3. (2分)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 . 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B . 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佣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C . 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克林顿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

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

D . 作为全市读书竞赛活动的倡导者,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王三堂曾对一次社会调查疾恶如仇:相当一部分家庭买书。

藏书数量较少,读书、用书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业余时间打麻将、泡酒馆引发了不少不愉快的事情。

4. (2分)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济南的冬天》以“温晴”为主线,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文章情景交融。

B . 川剧《变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C .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D .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5. (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 . ①②③⑤④B . ①③②⑤④C . ③②⑤④①D . ③②④⑤①二、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6. (2分)宋江兄弟二人逃离宋家庄的原因是松江杀了________(人物),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________(人物)。

三、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微博”的主要特点。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并实现即时分享。

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8. (10分)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戏曲大舞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戏曲世界。

(1)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剧种是__ __;我们浙江温州地区的___ _(剧种)舞姿轻柔、动人,唱腔婉转、悠扬,洋溢着浓浓的浪漫气息。

(2)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电影、电视剧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可以说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过去地方戏曲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了。

面对这种种困难,你认为我们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传承下去?(至少写两条建议)五、默写 (共1题;共10分)9. (10分) (2017七下·临泽期末) 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梅岭三章》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________,________。

(高尔基《海燕》)(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表达了梅花虽遭摧残,却仍保持高洁、坚贞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书法艺术讲究字体的结构和用笔的方法,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种字体。

书圣________的《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书法家________的“颜体”则浑厚雄健,独具一格。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10. (17分) (2016七上·江阴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一种名贵的木材。

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诣yì:往,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昔有长者子②诣市卖之③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亦复如是(2)下列各句和“不如烧之作炭”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至之市B . 何不试之以足C . 是吾剑之所从坠D .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3)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11. (25分) (2017七下·临淄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敲雪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

也许,外面下雪了。

我想。

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

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

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

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

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

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

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

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

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

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

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

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

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

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

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

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

”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

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

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⑪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⑬“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⑭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

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

“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

“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⑮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

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

”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

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

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

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⑯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

”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⑰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⑱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

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

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⑲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⑳“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味口不好!”(21 )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22 )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阅读第④—⑰段,请你用词语概括父亲在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2)选文第③段中插叙部分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析选文第⑩段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4)结合文章内容,仔细品味18段“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中的“挑”和“捧”,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