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林益琼摘要教师毕生都在追求好课堂。
而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好课堂的重要前提。
本文关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解读、挖掘文本内涵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谢利民 2005)小学英语学科由于学习者的特点和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狠下功夫,追求好的教学设计,把握住设计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真正落实做好准备。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所使用的一种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能优化教学材料,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
二、聚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镜头一)某农村教师在一次市级教研课中获得了一些多媒体课件。
她稍微进行了修改就拿到自己的班上进行教学。
由于不是自己原创的设计,该教师对很多环节都不是很熟悉,并且自身素质无法驾驭其中的一些环节。
学生对该教学设计反映平淡,一些学困生更是跟不上节奏。
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离该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
误区分析:教学设计要做到以生为本,不可拿来主义。
(镜头二)某教师在教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B let’s talk想渗透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等单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蒙眼贴猪鼻的游戏。
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但是游戏本身与文本话题联系太少,并且游戏太费时,回到对话文本的时候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只得潦草结束。
误区分析:不是热闹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
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设计误区,就不一一列举。
值得我们老师反思的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我们的教学对象了吗?考虑到了教学设计对教学对象所起的重要作用了吗?这作用是有效的还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呢?三、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教学设计有效性要立足儿童立场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以生为本的小学英语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教师要怀揣一颗童心,了解儿童走近儿童的世界,才有可能受到儿童的喜爱。
正如特级教师李凤遐老师所说,她面对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年龄,她就是什么样的年龄。
俯下身去了解孩子们的世界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
1、教学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上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都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特别要利用或避免的地方。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宋朝的张载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若教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
”意思是说:教师如不能因材施教,不顾学生的内心要求,就不能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反而会误人子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孩子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有效性要吃透教学内容改版后的PEP小学英语新教材与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动。
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大改进和提升,话题更加的丰富,插图更加有趣,语境真实、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文字表述更加地道。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教材观,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蓝本,参照英语新课标,吃透新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一一落实教学目标。
1、学会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
文本就是文字,即是一段对话,或是一个篇章。
就小学英语学科而言,文本应该包括话题、语境、文字、图片的综合体。
解读文本即是读者通过这些文本信息与作者交流,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近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张洁萍 2015)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文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和高度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和高度。
2、学会关注语言以外的东西。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英语学习既要体现工具性,也要体现人文性。
(英语课程标准 2011)(三)教学设计有效性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所获得的教学方法资源极其丰富,而新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1、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即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效的连接起来,使教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的不同的不同。
(谢利民 2005)2、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学习者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而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
好的英语教学情境的设计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实现学习交互、促进学生思维起着显著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包含多种方式,如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生活化情境等。
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依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在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作用的全程性、清洁作用的发展性、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可接受性。
(谢利民 2005)四、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小学中低段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动机资源。
多一些玄机和惊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有竞争性的活动。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PK环节,如小组间、师生间、男女生间的竞争活动,这些活动都会极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又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比较发达,理解力进一步提高,并能进行归纳和演绎。
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或任务设计就要多些思维含量,多些开放性的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和语用能力更好地发展。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按照其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潜力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目标分层、活动分层、练习分层等因素,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最后评价分层,让学优生体会自我发展的快乐,让学困生体会到自我肯定的愉悦。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分层。
笔者在进行中年级词汇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设定为:理解词汇含义,听说认读单词。
一些学生无法适应教师全英文教学,笔者在教学设计之初就预设学生学习的困难,通过肢体语言的设计、旧知的滚动、多媒体辅助、同伴互助等多种途径,有效降低学困生学习难度,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听懂课堂英语,尝试用英语思考问题,收获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知识目标定位为:学生能听说读写单词,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语言的输出。
教学设计紧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侧重点是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领会课标精神,理解编者意图,多维度解读文本。
笔者一次参加读写课教学的培训,期间听了一节郑老师上的六年级上册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B Read and write的一节读写课,感触颇多。
笔者以此为例,谈谈文本解读的一些想法。
文本如下: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谈论上学的方式。
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文本节选了不同国家、地区孩子们上学的不同方式。
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篇读写课很容易上成普通的阅读理解课-------教师解决完生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完成书上的练习和相关问题,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学生除了收获些语言知识以外,没有什么深入思考,似局外人在学习一篇不关乎自身痛痒的文章,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就不会引起学生共鸣,更不会投入情感。
而郑老师基于文本解读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抓住题眼different,在不同地区学生不同的上学方式上做文章。
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How many ways to go to school in the text?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从文中划出四种方式。
二次朗读关注这些地区,让学生文中找出这些地方,然后教师分段推进文本,落实学生语音、语调等一系列问题,巧妙的将重点句型Don’t…/You must…局部落实在段落里。
前两步条理非常清晰,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个脉络有了了解。
精彩的是,郑老师刨根问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方式去上学。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这几个地区“背后的故事”,提炼出了文本隐性的信息: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着了当地学生的上学方式。
再此基础上,郑老师继续发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拓宽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
如不同的人上班的方式不同,不同的天气、不同心情等等都可能影响着上学上班的方式。
Different …,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work.……给学生一些支架,学生就能展开话题说一说,写一写。
这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激荡的过程,语言的输出仿佛一点都不费力,没有刻意的做作,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这就是认真解读文本,深挖文本的内涵所做的教学设计达到的教学有效性。
(三)关注儿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现阶段,评价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光有语言点的落实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关注语言以外的东西,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之上。
笔者在进行PEP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B 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时就深有感触。
文本是一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Wu Yifan和家人打算在中秋节想要做的事情。
语言点是be going to do sth。
特别有意思的是文本中还有一首英语藏头诗,组成family单词,突出中秋节家人团聚,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