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❽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2019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1~2题。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C.G→E→H→F→G D.G→H→F→E→G0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项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项错误;由图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项错误。

[2019湖南师大附中检测]读图,回答3~5题。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地( )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0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地( )A.地势高,大气稀薄B.海拔高,多冰雪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D.气候干旱,光照强05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 )A.较高太阳辐射强B.较高距离太阳近C.较低大气保温作用弱D.较低冰雪融化吸热答案:3.C 4.A 5.C 解析:第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M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

两地纬度相差不大,A项错误;M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区,地势不高,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昼长相当,D项错误。

第4题,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是因为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A项正确;多冰雪不是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C项错误;与M地相比,N地气候并不干旱,D项错误。

第5题,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C项正确。

[2019河南安阳二模]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区北偏西200多千米处,是西藏第二大湖泊。

2007年8月,某科研小组在纳木错进行了为期12天的湖陆风观测(观测点位置如图a),但仅在12日、13日获得连续观测资料。

图b为13日某时统计的风向随高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6~8题。

a b06影响该科研小组进行湖陆风观测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不便B.地质灾害多发C.天气多变D.牧业活动干扰07统计图风向随高度变化情况的大致时间可能是( )A.2:00 B.8:00C.14:00 D.17:0008纳木错湖区湖陆风环流的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 )A.1 000米左右B.2 000米左右C.3 000米左右D.4 000米左右答案:6.C 7.A 8.B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湖陆风观测的影响因素。

如果是交通不便的原因,那么就不会有此次观测,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明确指出此地地质灾害多发,并且此处并非山区或者地质灾害多发区,B项错误;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升温、降温较快,尤其在湖陆交界地区,湖泊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升温和降温幅度不同,因此天气多变可能导致缺乏风向资料,C项正确;没有明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牧业活动干扰,D项错误。

第7题,本题考查湖陆风中风向的变化。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观测研究站观测到的近地面(海拔50~100米)风向为180°左右,对应图a可以看出180°左右风向对应的是偏南风,即该地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两地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为夜晚,选A项。

第8题,本题考查风向的变化。

读图可知,纳木错湖区的低空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90°~180°),高空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270°~360°),因此,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2 000米左右(180°~270°),B项正确。

[2019吉林延边二中月考二]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是巢湖流域各县(市)大雾频率和水系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09巢湖市大雾频率明显小于周边县(市)的原因是( )A.夜间湖面温度高,水汽不易凝结B.湖面风力作用小,雾不容易形成C.湖区水汽浓度低,雾不容易形成D.湖陆风使湖区水汽扩散到周边地区10近年来,巢湖地区的大雾频率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暖B.植被覆盖率下降C.湖泊面积减小D.大气污染加重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

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成,B项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C项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湖区,D项错误。

故选A项。

第10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气候变暖不利于水汽凝结,不易增加大雾频率,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下降,则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大雾频率减少,B项错误;湖泊面积缩小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会降低大雾频率,C项错误;由于大气污染加重,空气的粉尘颗粒增多,粉尘成为雾形成的凝结核,可能导致大雾频率增加,D项正确。

故选D项。

[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给当地种植的柑橘带来冻害。

下图a为江南某地地形图,图b为2017年1月图a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11~13题。

ab1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的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 )A.坡底部B.坡中部C.阴坡底部D.阳坡顶部12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

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42米B.25米C.8米D.80米13深秋的清晨图中A地雾比B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B.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汽足C.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D.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答案:11.B 12.B 13.C 解析:第11题,由图b可知,坡中部气温相对其他部位高,因此是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

第12题,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 ℃,而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根据逆温垂直递减率1 ℃/10米来计算,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20米,但不会超过30米。

第13题,图中A 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2019山东济南模拟二]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将城乡间地面气温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区和郊区年平均小时气温日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14~16题。

14根据图文材料判断( )①甲——市区②甲——郊区③乙——市区④乙——郊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该市可能位于( )A.黑龙江B.台湾C.云南D.新疆16关于该市热岛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较夜晚市区气流上升旺盛B.夜晚较白天近地面的风力减弱C.市区加强绿化利于热岛强度降低D.郊区发展工业促使热岛强度增强答案:14.B 15.D 16.C 解析: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由于市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产生大量人为热,所以市区较郊区的温度要高,读图可知,图中甲气温在任何时段都较乙高,所以甲为市区,乙为郊区,故选B项。

第15题,读图可知,该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一般情况某地的最高温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时,所以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说明该地位于北京西面,大约在90°E附近,结合选项,应为新疆,故选D项。

第16题,白天与夜晚上升气流的强弱与气温及地形等多重因素有关,图中反映的为该地气温日变化,不能代表白天与夜晚的上升气流强弱,A项错误。

由于夜晚的城郊温差大,所以近地面风力强,B项错误。

市区加强绿化有利于缩小城郊之间的温差,降低热岛强度,C项正确。

郊区发展工业会使得城郊热量差异减小,使热岛强度降低,D项错误。

故选C项。

17[2019湖南长沙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圣安娜风”——南加州“焚风”的通称,是指秋冬季节来自美国内陆高原(内华达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大盆地的荒漠地带,并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具有风速强劲、干燥、炎热的特征,被当地人称作“魔鬼风”。

2016年冬季,南加州经历了“最湿润的冬天”,2017年夏季又经历了“最炎热的夏天”。

2017年9~12月,南加州爆发多场山火,造成多人伤亡,几千处建筑物被毁,多条道路中断。

(1)分析“圣安娜风”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

(2)用热力作用分析“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

(3)分析地形对“圣安娜风”的影响。

(4)从气候角度分析2017年秋季南加州地区山火凶猛的原因。

答案:(1)使沿海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增加干燥度;风速加快。

(2)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内陆高原的大盆地较沿海地区气温下降快,形成高气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的影响,干燥的大陆气团吹向沿海地区。

(3)受内华达山脉的影响,“圣安娜风”翻越山脉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受谷地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

(4)2016年冬季较常年降水多,导致2017年春季植被生长旺盛,植被覆盖率提高;2017年夏季较常年炎热干燥,大量植被枯萎甚至死亡,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秋季,“圣安娜风”加剧了空气及可燃物的干燥程度,同时强风使火势蔓延快。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圣安娜风”具有干燥、风速大的特点,加上地形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的气温、湿度、风速影响较大。

第(2)题,从热力作用、地形对温度、湿度(焚风)和风速(狭管效应)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