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贫困性循环“大推进”理论“起飞”理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资本形成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二、问答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3.“金融深化”是怎样阐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交通、通信、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
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
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
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
麦金农认为,如果要使积累以货币形式进行,就必须保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收益。
其收益可以用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来衡量。
这个差越大意味着收益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这个差值太低,甚至为负数,因此,人们不愿持有货币,储蓄和投资自然难以提高。
为什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较小甚至为负呢?只能解释为,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
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
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
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
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答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
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
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使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
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1)“大推进”理论。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
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
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
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
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政府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
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
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
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
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
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
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
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income-raising forces)和压低收入的力量(income-depressing forces)的冲突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