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二战以后的资本形成理论二战以后的资本形成理论的三条演化线索:(1)在经济增长模型上,沿着哈罗德-多马模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到60年代据此进行“增长核算”研究,再到80年代出现的“新增长理论”,基本上是逐渐淡化资本形成的作用,而日益重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在“二元结构”模式上,沿着“刘易斯模式”到“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再到“乔根森模式”和“托达罗模式”,这都属于“农业剩余劳动积累”理论,反映了从忽视农业、压制工资到重视农业、适度工资的理论转变的过程。
(3)在资本形成方式上,从50、60年代政府主导的财政融资方式,到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再到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金融制度论”和“外资冲击论”,使人们深入全面地认识到金融制度和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
一、贫困恶性循环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
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如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1)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2)为克服投资引诱不足的问题,建议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的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以投资带动投资、用供给创造需求。
评价:一国的贫穷是因为贫穷!“低水平均衡陷阱论”——纳尔逊(1956)“临界最小努力论”——莱宾斯坦(1957)“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H.) 与《经济落后与增长》(1957)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二、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观点: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分散的、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氛围,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动力;因此,必须同时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之相互需求,提供市场,克服“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1)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
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
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
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2)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
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对“大推进”理论的批评: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
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地、分阶段地来完善。
三、资本作用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在资本形成理论上出现了三个转变:(1)不再坚持“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2)开始重视农业(3)开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然而,资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需要物质资本的支持,但一定要注重提高投资效率。
第二节资本形成的方式一、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1、居民储蓄回顾:凯恩斯的储蓄理论2、企业储蓄净储蓄和折旧二、政府储蓄与资本形成政府储蓄包括两部分:预算储蓄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1、财政收入与资本形成: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2、财政支出与资本形成3、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4、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强制性资本形成效应的产生(1)“通货膨胀税”(2)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再分配注意:短期效应与中长期效应第三节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一、金融发展与实际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金融发展与实际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刺激和互相影响的关系2、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越健全,就越可以帮助一国经济克服资本的短缺,改善资源的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金融系统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系统通过资本运用可提高投资的效率或边际收益。
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肖(Shaw E S)和麦金农(Mckinnon R I) (1973)1、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金融浅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金融抑制”产生哪些影响?2、金融深化金融深化也称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金融深化的作用: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等。
3、金融自由化的教训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三、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市场”一方面是有组织的、金融管理当局能够控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民间无组织的、金融当局不能控制的、进行高利贷活动的资金市场资本形成的有效配置,应注意:●资本使用同劳动就业与产业机构的关系●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资本配置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投资项目的管理问题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早期发展经济学过分强调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其看做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后来逐渐认识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实状况,并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强调了储蓄、投资和资本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资本来源于居民、政府和国外的储蓄总和,资本形成的方式亦即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或渠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建立以企业积累为主、政府财政融资为辅的资本形成体制。
资本形成的方式主要包括:运用行政或财政政策进行政府融资,运用通货膨胀办法强制储蓄,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等。
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一定资本的产出量增加或一定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减少,从而节约了资本并增加了收入。
发挥企业和金融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资本形成效率的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储蓄率为何居高不下①由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偏低,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有限,造成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形成了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②中国的企业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均缺乏分红的传统。
③由于国有企业不向政府分红,导致中国政府储蓄与企业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被堵塞了。
如何降低中国的高储蓄呢?首先,应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国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部门,而非政府和企业部门。
其次,政府应该尽快扩大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这一举措既能降低政府储蓄率,也能够通过缓解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来降低居民储蓄率,同时有助于恢复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
最后,应尽快实行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的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定期分红的制度和文化,并拓宽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
这不但有助于降低企业储蓄率,亦能够增强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之间相互替代的机制。
●资本形成与储蓄、投资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变可以看到西方发展经济学对资本形成认识的变化?●如何评价“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大推进理论”?●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评价财政融资方式的作用。
●居民储蓄和个人消费是如何决定的?讨论中国储蓄率为何居高不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府融资、企业积累、金融融资这三种资本形成方式的关系?●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评价其效果。
●“金融深化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如何才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讨论在中国发展小额信贷和乡村银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