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高考历史——隋唐五代十国知识点

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在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工、刑
中书省: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部:负责具体实施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如: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交给尚书省执行
皇帝想在宫殿内修房子→将这一想法告诉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相关文件→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修改后再交门下省→门下省重新审议(只有门下省审议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
选官用官制度: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朝出现后,一直持续到1905年)
隋炀帝时期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唐太宗时期设置“明经”、“进士”两科

武则天时期开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取士的意义: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官僚集团精英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兴盛,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
科举取士的局限性:片面重视文化素质;选拔的官员听命于皇帝,为皇权服务;到了明朝时期异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藩镇割据(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种武将管理地方的制度,最初职能是镇守边疆。

但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的兴起,节度使权利发生变化,节度使有权在统辖范围内征税、征兵、任命官员,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最终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节度使继续存在,中央集权继续受到严重的威胁。

外重内轻: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藩镇力量强于中央,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割据势力。

处理民族的关系: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与吐蕃的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羁縻政策:唐朝实行的一项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控制下,不改变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同样重要。

宦官干政:宦官干政在唐朝后期极为严重,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往来,直接带动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商品交易的时间、空间限制被逐渐打破(国家仍然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市场管理仍然严格)
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邸店、柜坊、飞钱、夜市的出现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江南地区得到了发展,南北方经济开始趋于平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仍然是北方经济好于南方)。

五代十国时,统治者实施一些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的政策,继续推动江南地区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对外贸易:
唐朝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样重要,唐朝还专门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条与西南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的——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鼎盛于二战中后期)
农业工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唐初延续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
租庸调制两税法
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
租:田租
庸:力役(如果不想服徭役可以用绢来代替)
调:丝、麻、布匹
两税法:
原因: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更为严重,租庸调制不能继续推行
内容:以土地多少和财产多少作为征税的标准,征收方式以金钱为主,一年分两次征税(夏秋两季)
意义:①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有利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改变了人丁税为主的征税方式,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以土地和财产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

思想文化、科技:
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影响到了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唐朝文化吸收了一些外来风格
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家思想,佛教、道教盛行。

安史之乱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教化人民,韩愈提出了复兴儒学。

融合了佛、道义理来解释儒学,三教有合一的趋势(三教合一儒)。

唐诗: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动,文化呈现一番繁荣景象,唐诗盛行。

火药、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瓷器(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