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人教版必修二)(2012.3月聊城市优质课评比课件) (1)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人教版必修二)(2012.3月聊城市优质课评比课件) (1)


三种现代化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私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 道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工业
农、轻、重 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1)现实环境:帝国主义威胁;经济落后;经济危机 (2)历史环境:缺乏民主传统;落后农业国 (3)个人因素:斯大林的品质
3、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思考: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所有制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 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斯大林 经济体制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
提示:从实施的必要性、效果以及实践中的问题
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 新的探索之路……
“目前已很清楚,我 们用冲击的办法 ,即用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 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 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 失 败 了 …… 政 治 形 势 向 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 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 主义上去。”
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1、背景:形势严峻 (内忧外患;物质缺乏)
理论空白、缺乏建设经验 2、内容:
•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 工业政策: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 商业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 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和实物配给制
3、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 材料一:P94“历史纵横” (1)为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材料二:P95“学思之窗” (2)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材料三: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 消极: 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 (1)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 (2)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超越了生产力; 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 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3)取消商品贸易,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 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 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 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保尔•柯察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 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
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为工业强国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 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
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 材料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
家提供了借鉴。 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材料六: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 结论:
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毛泽东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 材料七: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 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 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 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写了74圈。
法 …… 我 不 知 道 哪 位 社 会 主 义 者 处 理 过 这 类 问
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 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 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和教材导言内容思考:十月革命后苏 俄面临怎样的形势?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建国后,中国有没有受到 “斯大林模式”的 影响? 苏联(苏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 策的演变有何启示?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启 示:
①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④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
材料四: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 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 展 年。
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民生
材料五: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 牺牲农民和企业利益过多,挫伤了生产者的积 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羊减少了26%。
思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弊?
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
思考:结合P96《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和“历史纵横” 简要评价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
——摘自《苏联兴亡史》
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
2、做出决策:1921年3月
3、主要内容: • • • •
俄共(布)十大
农业政策:固定粮食税 工业政策: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政策: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 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你是怎么认为 的? 它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 里 ? 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间接过渡。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 苏联》
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沙俄 苏俄 苏联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 大 林
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
1、概念: “特定的历史条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 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它是苏联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 是高度集中。 2、形成背景: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政治 制度
资本主义大 农场
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 两党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