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汕合作战略实施路径

深汕合作战略实施路径

深汕合作战略实施路径(2011年11月1日)自2008年初深圳、汕尾两市共同提出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构想以来,省委汪洋书记已先后六次对合作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直接推动了特别合作区由构想变成为实践。

汪洋书记在汕尾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发挥了深汕两地的比较优势,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新路”。

当前,我省科学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从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来看,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珠三角中心城市与环珠三角后发展地区的对接合作,有利于探索“双转移”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好深汕特别合作区,对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十年大发展”目标,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桥头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现状2008年初,深圳、汕尾两市商定在汕尾市海丰县西部的小漠、鲘门、鹅埠、赤石四镇范围合作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土地总面积达4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3公里。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设想甫一提出,就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高度赞许。

汪洋书记多次询问合作区建设进展情况,先后六次对合作区的建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0年8月25日,汪洋书记带领王荣书记、徐少华秘书长、刘昆副省长和省直8个厅局部委领导到合作区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按照汪洋书记、华华省长等领导的指示和批示精神,深圳、汕尾两市联合起草完成了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方案,于今年1月13日以深圳、汕尾两市名义联合上报省政府。

2月1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的批复》(粤委[2011]11号文)。

5月21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广州隆重举行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

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亲自将“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 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主要领导。

授牌仪式的举办标志着合作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合作区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

7月4日,省委组织部正式任命马智华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裕滨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再加上管委会宋兵、唐绍杰两位副主任,合作区四位主官率先到位,主管筹建工作。

由深圳市20多名工作人员和园区管委会10多名工作人员,共40多人组成的合作区筹建办已经开始正常运作,设立综合部、招商部和规划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随着“三定”方案于9月28日正式获批、干部选拨工作的开展,合作区机构将逐步完善。

目前,合作区正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高起点、大手笔,高水平的理念加紧编制“四规合一”(即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合作区总体规划的统一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向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使各项规划真正成为合作区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前提,为合作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合作区也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招商引资载体,进一步提高合作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更具实力的大项目入区投资建设。

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基本步骤(一)战略定位着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深圳、汕尾双方的共同努力,将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区域发展协作区。

充分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耦合,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汕尾市未来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新的城市功能区和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成为深圳带动汕尾、促进粤东发展的重要平台。

——合作机制创新区。

创新决策、管理、运营等合作机制,建立精简高效、配合紧密、利益分享的长效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对合作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合作区竞争能力,为全省和全国区域合作发展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产业合作和劳动力转移模范区。

充分发挥合作区比较优势,实现转移升级,精心培育与深圳优势产业内在关联和配套的产业,积极发展总部加基地经济,实现深圳、汕尾两市产业深度分工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合作,为区域产业合作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模范作用。

(二)发展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努力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到2016年,将合作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端产业基地、粤东重要经济增长极。

(三)基本步骤1、建设启动期:到2012年合作区管理机构和合作机制正常有序运转,各项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征地拆迁和招商引资全面铺开,积极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合作区扎实起步,夯实发展基础。

2、重点建设期:到2014年力争完成主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大规模推进,重点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或立项。

以产业转移园区为核心,各组团协同发展的细胞型发展模式,成为全省示范性产业园区,为合作区全面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全面建设期:到2016年合作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体制机制成熟运转,各个功能区基本形成,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工业优势产业为重点、第三产业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序较高的现代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端产业基地、粤东重要经济增长极,逐步形成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和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三、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不是传统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模式,也不是简单的总部加基地模式,而是充分发挥深圳、汕尾两市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合作模式,实现深圳、汕尾两市产业深度分工。

(一)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1、组织架构。

在合作区形成深圳、汕尾两市高层领导小组决策,合作区管委会管理,建设开发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

省推进合作区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省级层面的协调工作。

(1)设立深圳、汕尾两市高层决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深圳、汕尾两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深圳、汕尾两市有关市领导,相关部门及合作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

领导小组受省委、省政府委托,负责指导、协调和解决合作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并定期召开例会。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合作区管委会,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2)设立合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管委会由省赋予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委托深圳、汕尾两市管理。

合作区党工委与管委会合署办公。

党工委和管委会主要领导按副厅级配备。

管委会加挂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牌子,具体运作和管理由深圳、汕尾两市另行协商处理。

管委会内设机构按正处级设臵,内设机构中,社会管理部门正职负责人人选主要由汕尾市推荐,经济管理部门正职负责人人选主要由深圳市推荐。

内设机构副职人选原则上实行交叉任职,由深圳、汕尾两市共同协商推荐,按规定程序进行考核任免。

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由合作区代管,在合作区成立一年内按行政区划有关管理规定和调整程序改设为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按副处级配备。

四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人选由深圳、汕尾两市推荐,实行交叉任职,按规定程序任免。

人大、政协及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仍按原来的隶属关系管辖。

2、利益分配机制。

合作区的利益分成机制遵循“发展第一、尊重历史、权责对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调动省、深圳和汕尾各方的积极性,兼顾各方合法利益,通过发展来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体制及财税收入分成。

合作区的财政体制执行“省直管”模式,委托深圳市全权代管,并授权深圳市管理和审批合作区的财政预决算,报省财政厅备案。

合作区金库设臵暂由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批准设立与汕尾市支库平级的直属合作区支库并开始运作;合作区正式运转后,由广东省分库、深圳市分库会同省财政厅、深圳市财政委、汕尾市财政局研究提出有利于合作区发展的金库设臵办法,涉及中央权限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合作区资金缴拨关系,由省财政厅、深圳市财政委商国家金库广东省分库和深圳市分库具体商定。

合作区财政对省体制关系:省财政按现行体制取得合作区内产生的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1—2015年,省财政源自合作区的一般预算收入中除2009年基数部分继续保留外,其余全部返还补助合作区。

2016年起再按规定获取分成收益。

合作区财政对深圳市、汕尾市(含海丰县)的体制关系:合作区产生的地方级税收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后,由深圳市、汕尾市和合作区按25%、25%和50%的比例分成。

2011—2015年,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全额返还合作区;2016—2020年,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的50%返还合作区。

合作区四镇财政由合作区直管,合作区内四镇继续享受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镇等相关补助和扶持政策。

合作区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园区继续享受省产业转移园的相关政策。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省、汕尾市对四镇落实的各项政策性补助和扶持政策继续执行。

(2)土地收益。

合作区取得的政府土地出让的净收益,按12%的比例分配给汕尾市。

2011—2015年,汕尾市将取得的土地收益收入全部返还合作区,2016年后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由汕尾市决定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围。

(3)合作区范围内华润海丰电厂的处理问题。

合作区范围内的华润海丰电厂项目从合作区单列,其经济关系及税收分成单列处理,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后,由汕尾市、合作区按80%、20%的比例分成。

2011—2015年,省财政源自华润海丰电厂项目获益部分全额返还补助合作区,2016年起再按规定获取分成收益。

(4)GDP等统计指标的总量划算。

合作区的GDP按照深圳占70%、汕尾占30%的比例分别计入两市统计指标,能耗指标划分由深圳、汕尾两市协商确定,其它指标数据列入汕尾市统计指标。

合作区管委会直接向省统计局报送合作区统计报表,并同时抄报深圳、汕尾两市统计部门,深圳、汕尾两市统计部门按照上述比例将合作区的GDP、能耗分别计入各自统计总量,省统计局予以确认。

(二)运作模式合作区管委会由省赋予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充分放权,高度自主,委托深圳、汕尾两市管理,。

合作区党工委与管委会合署办公,深圳、汕尾双方共同派出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班子。

按照统筹管理,适度分工的原则,以深圳为主负责投入、开发、招商、管理等,主导开发经营;以汕尾为主负责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主导社会环境建设。

合作区税收实行依法征收,就地缴库。

合作区四镇主要负责管理属地社会事务,经济建设事务交由合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

合作区内征地拆迁工作由合作区管委会具体负责,汕尾市予以积极协助配合,征地拆迁费用按程序经过评估、审计后由合作区管委会融资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