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谣言管理

第五讲 谣言管理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一)谣言的重要性和模糊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
等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
公式:

R=I×A

其中,R表示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量和流通率,I表示
重要性(Important),A表示模糊性(ambiguity)。
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重要性和模糊性是谣言产生和传播
再加上法律管理和政策规范的的不到位,使得信息
“把关”的难度大大增加。在一个缺乏有效“把关”
的媒介环境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
就会变得很小,其传播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难的含义是: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 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 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 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 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3.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传输快、复制方便,而又带有私人色彩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 功能,可以使一条信息顷刻间到达成千上万的网民。而私人色彩会使电子邮件显 得比一般的消息更为真实。在口头传谣时代不断出现的连锁信谣言,在网络时代 化为了连锁电子邮件谣言。请你将收到的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二十个亲友,你就 会得到(许诺好处),如果不发呢,就威胁会受到惩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发 一下电子邮件只是举手之劳嘛,何必搞得自己既担忧又不愉快呢?于是谣言就这 样泛滥成灾。
2. 树状传播。
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 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
3.放射状传播。
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 一样。
4.旋涡型复式传播。
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既有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 的组合,也有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交叉。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 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积累更大的能量。
群体,就倾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人们 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就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 被认为是主流的意见越来越强,而属于另类的意见 越来越弱,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螺旋’效果。”
(三)信息“把关人”缺位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传播学先驱之一的库
尔特・卢因在其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
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 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 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 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 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 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在这 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 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 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 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 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主题特征指谣言在某段时间会集中于某个主题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加以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使 一个谣言出现多个版本。这叫做谣言的变异特征。口传谣言常因 记忆缺失或错误及口误等客观原因出现变异现象,而网络谣言因 复制的方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的变异往往是因传播 者出于某种主观动机对原始版本加以改变而形成。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
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 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在今天,网络媒 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 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 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 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 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 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文中提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
关人,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具
体而言,把关的过程基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搜
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
其他原因:
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 温床;
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
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
1.BBS与各类论坛:
BBS(电子公告版)与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散地 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 目中,BBS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喜欢灌水,意即在BBS上发表文章,在即 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
造谣者的心理动机和心态:
①娱乐心态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从造谣和谣言传播中得到快
感。 ②发泄心态 这种人往往因生活中所遭受的某种挫折而对特
定对象或整个社会环境感到不满或不安,于 是故意放出谣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不安 情绪,并从谣言的回应中得到满足。 ③因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需要而进行造谣,将 谣言作为一种策略。
二为先入为主型谣言。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富、
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 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 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仇恨的目的, 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 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三为报复发泄型谣言。综观网上流传较广泛 的谣言,与历史矛盾、民众怨恨相关的谣传 很容易在网民间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挟带 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 致群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 性、蛊惑性。
第五讲 谣言管理
什么是谣言?
西方学者对于谣言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一般都强调 了其“未经证实”这一属性。
例如,被称为“谣言研究之父”的美国学者奥尔波 特就将谣言解释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
而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则将谣言定义为“在人 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 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对谣言的解释 也强调了其“未经证实”这一特性,即 “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 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 论。”
谣言特点
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为大家公认的谣言定义 和谣言标准,但综合以上形形色色的谣言定 义,可以看出谣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在 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二是必须为众多人 相信,三是它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
谣言还有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会反复出现,销声匿迹一段时间 后又卷土重来。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外,还 与谣言传播的特殊形态有关。
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可抽象为以下几种主要传 播模式:
1. 链状传播。
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 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
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 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风波。部分市民轻信谣言, 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 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 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 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 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 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 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四为利益争斗型谣言。
一些政治势力或是利益团体经常利用此类谣言攻 击对手,扰乱民心。带有政治性质的谣言,有明 显的政治意图,攻击对象明确,目的是要攻击、 抹黑政治人物、政治对手;而带有经济性质的谣 言则往往通过操纵网络帖子,在短时间内打造出 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形成自编自导的 舆论场,或为企业提供品牌推广、口碑维护的服 务,删除对己不利的帖子,对竞争对手进行诽谤、 栽赃和陷害,通过网络传播,打击、损害竞争对 手的形象。
4.QQ
作为网络聊天的工具,OQ具有相当的个人化程度。而由于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 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 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
谣言与社会心理
在谣言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既有个体 心理起作用,也有群体心理作用,也是 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的过程。在人们造谣和传谣、受谣的 过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既有理性因素, 也有非理性因素,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 因素是谣言得势的主要原因。
任感增强;
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 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 民的意见;
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
网络谣言的分类
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为娱乐恶搞型谣言。这类谣言网络上尤其多。
网络的非真实和隐匿特点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因此, 拿名人开涮之类的谣言此起彼伏,尽管这类谣言盛 传不衰,但编造者和传播者常常以娱乐心态对待之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

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
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
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但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核实;
的关键因素,即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数量和效率与谣言内
容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也可以这样说,谣言的
内容越重要,细节越模糊,其在社会中的流传就会越广,
传播速度也会越快。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谣言的重要性总是与谣言及
其相关事件的被关注程度联系在一起的。
(二)“沉默的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利-纽曼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