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改道作业指导书
目次
1 作业条件 (2)
2 人员要求 (2)
3 作业料具 (2)
4 配合要求 (2)
5 安全风险构成 (3)
6 防护要求 (3)
7 作业程序 (3)
8 质量标准 (5)
9 其它 (5)
10 作业流程图 (5)
1 作业条件
1.1天窗点内
道岔改道作业。
1.2天窗点外
配件复紧。
1.3作业时间
封锁时间不少于90分钟。
2 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
施工负责人职务不低于班长,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合格。
2.2人员配置
施工人员9人左右:防护人员4人(驻站防护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施工负责1人,拿道尺1人、松螺栓、调整轨距3人。
其余根据工作量情况,相应增加人员数量。
3 作业料具
套筒扳手、活口扳手、道钉锤、垛子、撬棍若干。
4 配合要求
电务进行配合。
5 安全风险构成
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设有轨道电路区段的道岔改道,支距尺和起道钉撬棍一定要有绝缘装置。
5.1.2在转辙和活动心轨部分改道、调整间隔尺寸等应通知电务人员到场配合
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道钉锤使用前应检查安装是否牢固,锤头不能有肥边,打锤前方不准站人。
5.2.2在转辙和心轨部分作业,手脚不能伸入其活动范围。
如要作业,一定要与车站联系,确定时间,放入安全木,防止挤伤手脚。
6 防护要求
6.1道岔区段作业
正线道岔作业:设置驻站联络员1人,工地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
站线道岔作业:设置驻站联络员1人,工地防护1人。
7 作业程序
7.1卸扣件。
松下螺母,卸下平垫圈、弹条、轨距块。
7.2调整轨距、支距。
用轨距调整器将轨距、支距调整到标准状态。
7.3调整轨距块。
钢轨到位后,固定其位置是由轨距块卡紧钢轨底边来实现的,在改道时就应采用轨距块翻身或里外口调换轨距块的办法保证改道质量。
7.4整正垫板和胶垫。
改动整正铁垫板,复紧铁垫板和岔枕间的紧固螺栓,
同时整正歪斜胶垫。
7.5装扣件。
按顺序装上零配件。
7.6拧紧螺栓。
轨距由大改小时,应先拧紧外侧螺栓,反之则先拧紧内侧螺栓;复查轨距及改小时,应先拧紧外侧螺栓,反之则先拧紧内侧螺栓。
7.7转辙部分轨距改动:
7.7.1如转辙部分轨距大,一般其框架尺寸也大,方向往外鼓出,就要先把框架尺寸改正,一般把方向较差的一股改进来,轨距过大有时需同时改动两股基本轨。
7.7.2轨距改正量较小只需改单股时,要先查看滑床台与轨底边是否有缝隙,要选择缝隙较宽的一股进行改道,外侧的轨距块一定要有可调整量。
而对个别无缝隙的轨枕则应先进行串枕(方枕),获得在改道范围内的缝隙宽度后再进行改道。
改道后如有方向,可再拨正轨向。
7.7.3如混凝土岔枕垫板螺栓孔存在一定的误差,造成改道后轨距仍偏大,说明原设计的轨距块已不适用,可改换特殊型号的轨距块来满足现场要求。
7.7.4轨距小时要全面检查,综合分析原因。
先检查框架尺寸,再看尖轨与基本轨是否有间隙,进一步查找其间隙的产生原因是属尖轨弯折量问题还是顶铁过紧或钢轨有肥边等,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7.7.5提速道岔可动心轨第一拉杆中心处的动程若不足,直、曲股轨距偏小时,应检查辙叉咽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超过允许范围,应先进行调整,确保动程和轨距良好。
7.7.6导曲线部分胶接绝缘接头处的扣件要采用特殊型号扣件联结,轨距块与绝缘夹板的间隙不得少于5mm
7.8质量回检:作业后轨距和轨距顺坡率达标,扣件齐全有效。
7.9开通:车站销记,开通线路,撤除防护
8 质量标准
8.1道岔的轨距、支距尺寸必须符合《修规》中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的规定。
8.2直股标准股方向顺直,其他部位轨距递减率符合规定。
8.3查照间隔不小于1391mm,护背距离不大于1348 mm。
8.4消灭超过1mm的接头错牙,打磨超过1mm的钢轨肥边。
8.5木枕无“八害”道钉;扣件位置正确,与轨底缝隙不大于1mm,作用良好,扭力矩符合有关规定。
8.6各螺栓、杆件、零配件、防爬设备等无缺损、失效和不符合标准。
9 其它
作业结束后,清理作业处所线路上的机具、量具及回收旧料,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10 作业流程图
(作业准备)→(防护设置)→(作业量调查)→(卸扣件)→(调整轨距、支距)→(调整轨距块)→(整正垫板和胶垫)→(装扣件)→(拧紧螺栓)→(回检)→(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