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ppt
• 公意来自于人的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卢梭看来,理性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走出来进入道德状态的第一 步。
• 卢梭的公意不是建立在一般的实用理性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更高层次的、符合每个人的真正利益而不是表 面利益的理性之上的。他不否认人性本恶,但他的整个“社会契约论”的设计,正是要从“坏事”、从恶里面锻 造出整个社会的善来,让自私的人类通过自己的理性意识到如何做才能够真正维护自身的最大利益。
“我对这种全体一致的愤恨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几乎认为所有的人都疯了。”
1、《论科学与艺术》的发表(1749)——与同时期哲学家的隔阂 • 《论科学与艺术》:“你们的孩子们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然而他们却会说那
些在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他们会作几乎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懂的诗;他们 虽不会辨别谬误和真理,却又本领用似是而非的诡辩使得别人无从识别:可是 他们并不知道高尚、正直、节制、人道、勇敢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祖国这个 可爱的名字永远也不会打进他们的耳朵里去;如果他们也挺人讲说上帝,那也 并不是由于敬畏上帝,而只是对于上帝怀有恐惧罢了。”
• 由于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深刻而悲惨的矛盾也是同样不可克服的。 正是这种辩证的历史观决定了卢梭对文明发展的悲观主义态度。
• 卢梭要找到一种制度设计,保障每个人每个人的天赋自由的权利或者保障我们 的自然天性,又要改变这种异化状态,这就是社会契约理论。
马克思: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同人相异化
卢梭:“为了使一个新生的民族能够爱好健全的政治准则并遵循国家利益的根本规律,便必须倒果为因,使 本来应该是制度的产物的社会精神转而凌驾于制度本身之上,并且使人们在法律出现之前,便可以成为本来应 该是由于法律才能形成的那种样子。 …… 这种超乎俗人们的能力之外的崇高的道理,也就是立法者所以要把 自己的决定托之于神道设教的道理,为的是好让神圣的权威来约束那些为人类的深思熟虑所无法感动的人们。”
• 卢梭的弃婴行为成为了他的反对者批判他的重要污点。同时,在《爱弥儿》的第四卷 “信仰自白——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中表达的带有明显叛逆色彩和自由精神的自然宗教 思想,触犯了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正统宗教信仰。
4、与休谟的结识与决裂
• 霍尔巴赫对休谟:“先生,你把一条毒蛇抱在怀里使它得到温暖;我提醒你,你早晚会 被它咬一口的。”
• 卢梭把科学、艺术和文明作为朴质人类的沉重枷锁。 • 这篇论文沉重打击了中世纪后的思想家们的关于科学和艺术的构想,招致了巴
黎许多上流社会人士的非议。
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发表(1755)——与伏尔泰等人的决裂
• 狄德罗:“尽管如此,我也不喜欢吃栎(lì)实,不喜欢去住洞穴,不喜欢 在橡树上掏个窟窿当住房......我用两只后脚行走,走得蛮好。”
5、卢梭和休谟的思想分歧
• 对卢梭而言,要想认识世界,我们不仅需要理性,而且还需要感性;对休谟来说,理性 绝无法为道德或宗教提供一种支撑。“理性是,而且应当是激情的奴隶。”
• 卢梭所要攻击的目标是人们对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普遍认知,以及启蒙运动对人类进 步的鼓吹;休谟关注的是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们声称了解整个世 界,但在休谟看来并非如此(休谟问题)。
马克思对卢梭异化理论的超越
• 卢梭的异化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在于其“自然状态”。在人类扬弃异化的途径上,卢梭依 然没有放弃其对自然状态的怀念,虽然自知已然回不到过去,但是在现实通往未来之路 上,其借助社会契约,并且希望通过唤起自然状态中的人类身上的自爱与怜悯之心来恢 复人类社会的秩序,使人类能像过去自然状态中那样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最终是一种 浪漫主义的设想,是无法得到实现的。
3、《爱弥儿》的出版(1762)——卢梭遭到当局的通缉和驱逐
• 伏尔泰:“这个家伙居然侈谈教育!他,自己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养过,都送到弃婴院去 了!”
• 狄德罗:“我看卢梭这家伙现在在修道院的周围打转,说不定哪天他就要钻进去的。他 好走极端,不过现在他未拿定主意,是个无神论者呢还是接受洗礼,他还没有最后决 定。”
• 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乃是人类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能力使人类不可能永远地保留在自然状态之中,而必然地 要向社会状态过渡。这种过渡绝非自发地发生的,它需要某些外部的“偶然事件” 的促成。
• 这些“偶然事件”一方面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另一方面却使整个人类在理性日趋 完善的同时,在道德上无可挽回地败坏和堕落下去。
• 伏尔泰:“读完你的书,我们不禁萌生用四条腿爬行的欲望。可是,很遗 憾,由于六十多年前我已经丧失了这种习惯,我是无法返老还童的。因此, 我把这种天然的行走方式让给那些比你我更适合的人。”
• 至此,伏尔泰已经与卢梭决裂。在1758年时,卢梭陷入了一种受虐妄想 的状态。他不仅疏远了“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们,同时公然指责狄德罗出 卖朋友,并且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不信宗教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道德高尚的。 面对朋友突如其来的指责,狄德罗与卢梭彻底决裂,从朋友转向了攻击他 的阵营中去。
从三个角度探究卢梭 及其思想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问题研究
• 问题1:卢梭在1766年与休谟会面之后很快闹翻了,为什么卢梭会和休谟闹翻?(起来 他们重视情感而不是理性这一点很有共识)
• 问题2:卢梭与启蒙哲学家的矛盾。 • 问题3:卢梭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响。 • 问题4:卢梭对于人民“普遍意志”的观点。 • 问题5:人民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处于什么地位? • 问题6: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 问题7:社会契约论在实践方面频繁受到挫折而不能实现,那不能存在的政治体制在什
卢梭:“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卢梭:“有了强劲的灵魂和正直感,那个人类之敌就终于会放弃他的仇恨及其错误的,引他误入歧途的那个 理性是会重新把他带回到人道上来的;他就能学会喜爱自己已经很好地理解到的利益更有甚于自己的表面利益 的;……就会形成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的最坚固的支柱。”
少数服从多数只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则,即众意,而“最初约定”则必须基于所有人的普遍意志,它是制定少 数服从多数原则或者其他原则的初始标准,凡未经过这一标准批准的法则都是不合法的。
一、卢梭的“普遍意志”
• 3、根源:理性和信仰
卢梭:“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人类便产生了一场最堪瞩目的变化:在他们的行为中正义就取代了本 能,而他们的行动也就被赋予了前此所未有的道德性。唯有当义务的呼声代替了生理的冲动,权利代替了嗜欲 的时候,此前只知道关心一己的人类才发现自己不得不按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并且在听从自己的欲望之前,先 要请教自己的理性。”
问题:个别意志的总和除掉正负相抵的部分,剩下的也未见得都是公意,因为其中有些可能是众意的重合, 即大家一起犯错误。
• 2、公意不代表少数服从多数
卢梭:“事实上,假如根本就没有事先的约定的话,除非选举真是全体一致的,不然,少数人要服从所属人 的抉择这一义务又从何而来呢?......多数表决的规则,其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确立,并且假定至少是有过一 次全体一致的同意。”
角度三: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及相关问题
探讨问题
• 一、卢梭的“普遍意志” • 二、再谈卢梭理论造成的“异化” • 三、社会契约论的实践性问题
一、卢梭的“普遍意志”
• 1、概念
公意(普遍意志):the general will
众意:the will of all
卢梭:“众意和公意之间经常总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考虑共同利益,而众意考虑的则是个别的利益,它 是个别意志的综合。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综合仍然是公意。”
么情况下有意义? • 问题8: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评析当代中国政治体制。
问题划分
• 角度一:卢梭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特别是伏尔泰、休谟等 人)。(问题1、问题2)
• 角度二:卢梭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响。(问题3)
• 角度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相关问题。(问题4-8)
角度一: 卢梭与其他哲学家的关系
卢梭:文明是对“自然状态”的异化
1、“自然状态”的丢失
• “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 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这样的野蛮人不会有更少情 欲,只过着无求于人的孤独生活,所以他仅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他所感觉到的只限于自己的 真正需要,所注意的只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而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更多的发展。”
一、卢梭的“普遍意志”
• 3、根源:理性和信仰
卢梭:“所以,除了立足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理性之外,公意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就是宗教,它是基于全 体成员共有的感情并形成传统习惯和风尚的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换言之,公意的根源除了理性,还有信仰, 只有在这双方的共同作用下,才会有一种出自每个公民内心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普遍意志。 ”
• 卢梭:“......不容分辨的是,我之所以采取这一步骤,主要是怕他们不如此就会有一种 几乎不可避免的坏上千百倍的命运。我无法亲自教养他们,而如果我对他们的前途不那 么关心的话,在我当时的处境,就只好让他们的母亲去教养他们,那她就会把他们宠坏, 或是把他们交给他们的舅家人,那他们就会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 在人性论上,卢梭认为人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性本良善,但后来走向了堕落;休谟 认为,人性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
• 卢梭崇尚“自然状态”,热爱与世隔绝的乡村环境和禁欲主义式的生活;而休谟旗帜鲜明 地颂扬文明的益处,喜爱城市生活。
角度二: 卢梭与马克思的异化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 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