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工歌妓与诗人交往考摘要唐代是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乐工歌妓们的精心演唱与辛勤的创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妓与诗人交往的概况的述论,知道歌妓为什么会与诗人之间有往来,他们之间往来链接的桥梁纽带是什么,最终会产生哪些影响?诗人私募家伎的意图是什么,私家歌妓依靠怎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传唱?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缘由及影响等等,本文以元稹和白居易为诗人代表,通过与乐工歌妓等交往活动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述论,以更好的把握唐代的诗歌总体概况,这可以更好的为研究整个唐朝历史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本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述论。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概述和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进行简要的述论;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所在,主要是对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进行分析,分别从杜牧与歌妓的交往,市井歌妓与诗人元稹交往;营妓与白居易交往等为素材;以及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四个角度进行述论,通过对其的分析述论可以发现唐代乐工歌妓的生活点点滴滴,从而更好地把握唐代社会的诗歌集社会真实面貌。
第三章主要论述唐代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歌与诗结合这一音乐形式来渲染诗的内容,丰富了诗的音乐性,也赋予音乐的内容性。
作为一种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歌诗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联系通过歌妓的中介作用,得以相互渗透补充;同时乐工歌妓的传唱也极大地促进了边塞诗的盛行。
第四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对唐诗于歌妓们的生存状况与价值实现过程的考证,进一步揭示出诗歌借助于音乐进行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唐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印证了唐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更好地研究唐朝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采取对文献阅读,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方法来进行本文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唐代乐工歌妓诗人交往研究一、引言(一)对前人研究的概述目前,学术界对唐代乐工歌妓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很丰富,除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日本学者岸边成雄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一书,其中对太常寺乐工、教坊和梨园中的诗人、北里娼妓都进行了细致考察。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专门性研究论著如王书奴著《中国娼妓史》一书,在第五章“官妓鼎盛时代”中列出七节来论述唐代的娼妓。
以及毛水清的《唐代诗人考述》,另外还有柏红秀的三篇文章,《元稹与诗人交往考》《白居易与诗人交往考》以及《略论中唐诗人与诗人——兼析唐诗与音乐之关系》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李昌集《唐代宫廷诗人考略》一文专考“太常寺”、“教坊”、“梨园”等机构的诗人,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出处。
较为有名的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九章中专列“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一节,列出了将近百人的名单,并对许和子、任智方四女、康昆仑、何满子等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此书歌妓与诗人没有直接碰撞的交往。
与此同时,毛水清的作品《唐代诗人考述》是从微观上把握唐代音乐家、歌手、民间艺人的生平事迹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前言、唐代越人小传、附录。
毛水清教授分别对唐代130余位诗人(包括宫廷音乐家、文人音乐家、民间音乐家三大类)的生平、音乐成就等逐个进行具体的考索,尽可能全面地勾勒出其特点。
此书对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借诗词来形容诗人的形象、成就等。
另外就是柏红秀的三篇文章,《元稹与诗人交往考》中提到元稹与营伎、官妓、家伎以及市井歌妓之间的交往,所写之人均为女性,《白居易与诗人交往考》文中提到白居易交往过的诗人约45位,可考者约45 位,其中宫廷诗人8 位,府县诗人22位,家乐13 位,青楼歌妓2 位。
这两篇文章研究元稹、白居易与唐代歌妓的交往比较深入。
由以上研究状况可以得出:除了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毛水清《唐代诗人考述》中系统的研究了唐代歌妓的生活,其他文章均是研究个人与歌妓的关系,但是考察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的著述和文章,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显得略显不足,研究的空间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亟需提升研究的水平与力度。
(二)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我们知道,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
唐代是诗歌繁荣鼎盛的时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乐工歌妓们的精心演唱与辛勤的创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市井歌妓与诗人交往的概况的述论,知道市井歌妓为什么会与诗人之间有往来,他们之间往来链接的桥梁纽带是什么,最终会产生哪些影响?诗人私募家伎的意图是什么,私家歌妓依靠怎样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传唱?诗人为别家声伎写诗的缘由及影响等等,笔者乐工歌妓为视角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述论的同时就可以更好的把握唐代的诗歌总体概况,这可以更好的为研究整个唐朝历史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1.通过对乐工歌妓的具体考证来窥探唐朝社会的状况唐代乐工歌妓数量很大,但留有姓名、事迹可考者不多。
刘再生《唐代的“音声人”》一文中曾说:“流传至今有姓名可查的唐代音声人不下二百余,其中多是歌者和乐手。
”虽然相关的记载十分零散,研究者们还是爬梳搜罗,进行了一些具体考证。
[1]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九章中专列“著名燕乐艺人及其创造和贡献”一节,列出了将近百人的名单,并对许和子、任智方四女、康昆仑、何满子等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2]2.进一步加深对唐朝歌妓分类研究的水平在研究唐妓或娼妓史的著作中,一般都会对当时的宫妓、官妓、营妓、家妓、巿井妓女、女冠等有所论及,大多采用列举事例的方式,描述其来源、特点、待遇、结局等,或详或略,不一而足。
有些研究者还注意到了各类乐妓之间的相互转化。
宋德熹说:“宫妓、家妓和官妓之间,尚有互相流通的现象。
”[3]廖美云说:“唐代各类型娼妓之角色身份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民籍妓入乐营就成为官妓营妓;若被财富权势者拥有则为家妓,而色艺俱佳者被朝廷选入教坊成为宫妓,但是宫妓因天子将之赐兴臣僚、裁汰冗员、年老色衰放还出宫,或乱世流离等因素,仍有可能再度成为家妓、民妓或女冠。
”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唐代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也颇受人们的关注。
在上一部分所提到的那些著作中,有些已论及乐工歌妓的诗歌创作及其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突出贡献是传播诗歌。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等等均有论述。
3.更好地了解与理解乐工歌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总体上来说,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认为其大大地刺激了文人的创作。
乐工歌妓与文人的交往“触发了文人士子们的创作激情”,使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能把问题进一步细化,才可能导引出一些新思路。
如前文所述,研究者已注意到了各类妓女的身份转化,但这种转化对诗歌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排比每个乐工歌妓的经历,会发现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相同的路线,即“民间─宫廷─民间”。
从民间进入宫廷,会把一些民间歌曲带入宫廷,而从宫廷流落民间,又把宫廷歌曲传至民间。
在这个过程中,乐工歌妓充当了诗歌在社会上下层传播的使者。
同时,乐工歌妓的流动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歌妓是唐代社会文化领域一个颇具规模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4]白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青作浪漫的十林风尚,构成了歌妓存在并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传统道德的相对松驰,使得以色艺为角色定位的歌妓们获得了更多的与文人交往的机会,因而也就成为文人关注与表现的对象.4.是揭示歌辞与乐舞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及对唐诗繁荣的贡献。
唐诗的繁荣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音乐与歌辞创作的繁荣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人们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究竟是怎样促进唐诗的繁荣的则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我们看到唐代除了有大量的合乐的歌辞外,还有大量的并不是以合乐为创作目的的乐府旧题和新乐府诗。
同时,由于唐代的歌辞多数并非直接为乐曲所写,而多半是乐工歌妓采文人之诗入乐,把诗人之诗转化为歌辞。
故从理论上说,唐代的所有诗歌都可以是歌辞。
从前人和今人所辑录的唐代歌辞总集看,其数量也是相当大的。
这些诗歌与歌辞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对唐诗的繁荣到底有什么作用。
5.是探讨唐代音乐的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文学的衍变痕迹。
唐代是一个新旧音乐交替,中原音乐与边地音乐、外来音乐融合的重要时代,新兴的燕乐最终取代汉魏以来的清商乐,成为音乐的主流,但华夏遗声作为燕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未消失。
而随着燕乐的兴盛,长短句的曲子词也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
唐代歌诗有歌诗之乐,歌长短句有歌长短句之乐,并不是后世学者谈词的起源时所说的诗乐弊而词乐兴,或两者分镰并骋,没有先后。
那么,从歌诗如何向歌长短句过渡,乐府与声诗、词曲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究竟怎样,与其它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历来鲜为人所注意。
这无疑截断了乐府与后世词曲之间的血缘关系。
本论文拟在全面研究唐代乐舞与歌辞的基础上对唐代乐府作一个全面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把握,冀对唐代乐舞与歌辞的实际状况做出比较客观的审视,勾勒出歌辞繁荣与深化的历史轨迹,以期对唐代合乐歌辞的基本面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唐代文学的全面构建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这无疑对乐府研究、音乐文学和词曲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唐代歌妓与诗人的交往事迹研究(一)杜牧与歌妓的交往1.杜牧对歌妓不同流俗的审美与情。
正如在自己的诗句缩写的那样,“楚腰纤细掌中轻”——喜好身姿轻盈的女性。
所谓“燕瘦环肥”,是说汉代崇尚赵飞燕般的纤瘦,而唐代羡慕杨玉环般的丰硕。
唐代的女性多以丰硕为美,如当时著名的仕女画家张萱、周昉笔下的女性形象就展示出大唐盛世的华贵之美,周昉《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嫔妃们的内廷生活。
画家在真实地刻画出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的外貌形态时,也表现了贵族女性倦懒的神态。
再如张萱的《捣练图》(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
这些画作都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造型风格。
2.“落花犹似坠楼人”——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同情,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应该说,杜牧有着与时人不同的女性观,即使在他的咏史诗中也表现出这一点,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关于他《赤壁》中的这两句诗,历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笔者不须赘言,古人有以九鼎、传国玉玺来作为国家象征的,杜牧却独具只眼,以二乔被劫来见证亡国,以女性的处境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使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奇笔之余也感受到他对女性的重视与关爱。
古人写美女,从屈原开始,多是借美人以喻君子,所谓“美人香草”,蕴含了一定的政治意义,而杜牧的《赠别》、《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却是为女性而写女性。
杜牧在《杜秋娘诗》前作序说:杜秋,金陵女也。
年十五为李锜妾。
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