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第十二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2.顺向推理 顺向推理,是指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
通过逐步扩展已有的信息直到问题解决的一种
策略。
3.逆向推理 逆向推理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往回
搜索,直到找到通往问题初始状态的路径和方
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已知图5中的ABCD是一个长方形,证明AD
与BC相等。从目标出发,进行反推时问题解
决者可能会问:如何才能证明AD与BC相等?
盘子,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之下,在移动时可利用柱子 2。如图所示。
问题目标
A、B、C在柱子3上
差别
子目标一 操作方法 差别 子目标二 操作方法 差别
C不在柱子3上
C在柱子3上 移动C到柱子3上 A、B在C上 B不在C上 移动B到柱子2上 A在B上
子目标三 操作方法
A不在B上 移动A到柱子3上
当前问题的装太与操作条件没有差距, 实施操作方法,子目标三实现了,依 此类推。
检验。
(2)间接检验,即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
头脑中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检验。
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任何假设正确与否最终都要接
受实践的验证。
(二)问题解决循环 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斯滕伯格等用问题 解决循环来加以描述。问题解决循环包括下 列几个步骤:确定问题、定义问题、形成策 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和评估。这
(一)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包括如:分析学
生的基础知识、设计问题和问题解决、实施学
科问题解决的教学。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2.设计问题和问题解决
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非一般性。
第二,应用性。
第三,导欲性。
第四,针对性。
第五,一致性。
(2)设计问题解决时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的呈现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 个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 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式和启发式。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 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 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不适合使用算法 策略,例如未知信息太多的问题,过于复杂 的问题以及没有现成算法的问题等等。例如, 求解1+2+3+4+5+„„+9999=?
(6)洞察性,是指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 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创造力有 两种层次的表现: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
另一种是高层次的创造,包括学术思想、科学
研究、文学艺术和管理工程等复杂问题的创造。
马斯洛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是基本的、
积极的,而高层次的创造是高级的,不仅具有
验中,比较国际象棋大师和普通棋手的差异。
2.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指在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
和障碍的基础之上在头脑中或者通过外部行
为(如作图、批注等)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
也可以说问题表征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
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3.定势
请看下面这个问题:公安局长和下属在
聊天,一个小孩跑过来对局长说:“我爸和 你爸吵起来了!”下属问局长:“这个小孩 是谁呀?”公安局长说:“是我的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你知道吗?
个人消极的认知习惯也会阻碍个体的创 造力,消极的认知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只抓重点;(2)过早下判断; (3)只关心答案;(4)过分积极;(5)钻 牛角尖;(6)忽略想象的重要性;(7)缺
乏深思熟虑的人;(8)没有目标和计划。
4.个性特点
高创造性儿童的创造性气质特征主要表现为:(1) 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反应性很高。行为具有很强的 自发性,幽默风趣。 (2)思维具有开放性,具有浓厚 的好奇心、强烈的认知需求。(3)情感丰富,情绪反
方面:(1)个体对感性材料的掌握程度。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提出假设阶段
提出假设阶段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
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和途径,
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4.验证假设阶段
验证假设阶段是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
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达
到最终目标。验证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1)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直接
应强烈,有时冲动,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焦虑感,对压
力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或坚韧性,对实现目标具有坚 持性。 (4)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经常表现出 对传统规范的攻击和反抗。
高创造性儿童通常具有以下性格特点:(1)具 有对抽象理论的认知兴趣或求知欲,它是性格的理
智特征的表现。(2)较强的审美倾向,这在女孩身
(二)启发法 启发式是个体凭借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
行较少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顺
向推理、逆向推理。
1.手段—目的分析 手段—目的分析是指找出问题空间中问题
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
缩小差距的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
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
(2)流畅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缠身、联想起更 多的观念。创造力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较多的观 念,也就是说反应迅速而且众多。 (3)变通性,是指超越习惯的的思考方式,在更广
阔的视角下开创不同的思路,展示更多地思考方向。
(4)独特性,是指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非凡思想的 能力。
(5)再定义,是指重新发现事物的多种适应方法。
第一,教师要设计问题呈现的时间。
第二,教师要设计问题的呈现形式。
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启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设计好引导问题解决的步骤,包括问题
的理解与表征、思维策略的选择与运用等
(二)实施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
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否正确,并使之不断完善的时期。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个体自身的因素
1.生理因素
个体的右脑半球发达与否同创造力的高低
紧密相关。
神经元的特性影响着个体创造力水平的高
低。
2.知识经验 关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造力的
发挥。例如“十年定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呈现
些步骤不是刻板的,各个步骤间是可以交叉,
有时可以改变其顺序,甚至可以跳过或增加
某些步骤的。
① 确定问题
⑦ 评估 ② 定义问题
⑥ 监控
⑤ 分配资源 图1问题解决循环
③ 形成策略
④ 组织信息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问题情境
1.问题的陈述或者呈现方式
A
图2 两种圆外切正方形图
上表现得较为明显。(3)在创造活动中,拥有较高 的自信。 (4)诚实、勤奋。诚实品质与他们行为的 真实性和独立性、表达的自然性或自发性是一致的。 (5)友善,随和,热情;待人待事真诚,少掩饰;
其他条件的提供等。
(二)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是指在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基
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时
期。
(三)明朗阶段 经过漫长的酝酿阶段,伴随着创造活动的
不断深入,个体突然被特定情境下的某一特定
启发唤醒,豁然开朗,新思想、新观念或者新
形象油然而生,这就是明朗阶断,也叫灵感期。
(四)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是反思和检验新思想、新观念是
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 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陆钦斯的著名实验。
课题序列 1 2 3 4 5 6 7 8
水桶容量 A
29 21 14 18 9 20 23 15
所求水量 C
3 25 10 6 4 3 3
B
3 127 163 43 42 59 49 39
D
20 100 99 5 21 31 20 18
根据问题规定的方式可以将问题分为两大类: 清楚规定的问题和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清晰,目标明 确的问题。 根据问题有无固定答案可分为有固定答案的问 题和未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
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
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排列问题
出一种倒U形关系,中等程度的知识水平最有
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3.智力因素和认知风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
关系如下:(1)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力;(2)
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在100-130之间;(3)智商
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巴洛特在他们提 出的“创造力多因素理论”中指出,认知 的风格和倾向性是影响个体创造力的重要 因素之一。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力是一种包含多种智慧品质的综合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认为创造力有六个 方面的特点。
(1)敏感性,是指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惯
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东
克尔设计了著名的“蜡烛问题”实验
5.个体的个性心理特点
个体的动机、情绪以及人格都会影
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 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 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 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问题”。
基本步骤如下: (1)比较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选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