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二章2
J源自ne Jacobs黑川纪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在英国城镇规划思想核心中存在着更深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 这就是关于“反城市化”的立场。有两种倾向特别构成了这种 逆城市化主义。 一方面,是对尽可能保护和维持城郊 和乡村传统居住模式的渴望; 另一方面,则是对大城市,特别是在 19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业城市的厌恶。 大城市充斥了犯罪和暴乱等社会无序现象; 人们广泛认为大城市是个丑陋的场所,这一点从英国文艺主流 地位为田园传统所占据中可以得到反映; 因此,在英国的反城市化中有社会和美学的因素。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伦敦(Greater London )规划
阿伯克隆比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 实践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一个比较广 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
伦敦的蔓延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 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左图)。 “对于任何两个 属于同一组合的 集合而言,当且 仅当要么一个集 合完全包含另一 个,要么二者彼 此完全不相干时, 这样的集合的组 合形成树形结 构”(右图)。
亚历山大对城市复 杂性的表述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右图:马里兰州的格林 贝尔特市(Crennbelt), C. 斯坦(Clarence Stein) 的方案,这个“花园城 市”被分解为若干超级 街区,每一超级街区 含有学校、公园以及 一系列围绕露天停车场 而造的附属居住建筑, 结构为树形。 左图: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社区研究和建设组织”的 方案,五个一群的邻里形成村落,交通网把这些村落和 一个新镇连接起来,结构为树形。
1947年制定的手指状方案
1962年专家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原则:
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对老城区的具体措施应是采取保 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 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 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 为“掌心”(palm); 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营建出“宜居环境”。 规划指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西部和南部,通过对该区域景观 的丰富和美化去吸引市民前去居住,最终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 性; 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规划建议在各个“手 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这 些楔形绿色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的林地、农田、河流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 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环 境并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
1961年,巴黎市政府建立了“地区规划 整顿委员会”,统一领导巴黎地区的城 市规划和建设。最大的举措就是在巴黎 周围建设卫星城,减轻市区的人口和工 业压力。并且针对当时巴黎大区面积小, 人口多的现状,扩大了巴黎大区的行政 区划范围,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8个。 同时,在巴黎大区设置了“巴黎大区城 市规划与开发研究所”,为巴黎大区的 建设提出规划和方案。1963年出台了 《巴黎大区规划指导方案》。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亚历山大对城市复杂性的表述 2 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3 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大 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 (2)卫星城(新城)的建设:欧文的卫星城模式 内容提纲 (3)伦敦三代卫星城:哈罗、坎伯诺尔德(朗科恩)、米尔 顿.凯恩斯 4 系统规划理论:人体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的兴 起 5 战后历史环境及建筑保护运动 6 公众参与: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 7 Team 10 的“人际结合”规划思想 8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 主义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
反城市化宣言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怪胎, 乡村化是信息化的产物。 工业化是人和物的聚集, 信息化是人和物的疏散。 他们宣称,历史告诉我们,发展、富裕、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的坚毅的脚步。 但是,他们不知道,新生产力从来不是历史老人的乖孩子,新生产力没有历史。 互联网不是虚拟社会,它就是社会本身。它将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人类。 城市化是生态化的反动,是信息化的逆向,是渐渐微弱的呼吸,是慢慢放大的瞳孔。 让城市化安息吧。
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
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 (semi-la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形(tree)结构。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概念被转化为 富于活力的规划手段,形成了五 个专业主题:限制工业扩建;分 开住宅区和工业区;在整个区域 内停止人口迁入以减少区域人口 密度;使伦敦港承担主要功能; 并给予规划以新的权力用来控制 土地价格。 这项规划还具体要求形成四个地 域圈,城市内圈要降低人口密度, 外迁400000个居民;近郊圈必须 加以改善和重组后才能继续发展; 绿带圈通过1938年法律规定,将 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外圈预备建设卫星城和扩建一些 原有社区。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在60年代初,简· 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 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对简单化的功能主 义规划思想提出质疑。她指出,城市街道决非仅 交通这一功能,它还有多方面功能,并认为只有 使城市各区域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功能互相穿插渗 透,提供不同时间,不同目的人共用区内各种设 施,才能提供安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为此,她反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单纯追求 效率的直线型城市道路系统,认为大部分街坊要 短,使道路有频频转弯的机会。并且认为不同年 代和条件的建筑物要混杂起来,从而向CIAM的绝 对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出反诘。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巴黎规划:巴黎平行切线结构规划
与大伦敦的圈层状分散模式不同。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提出在 全国范围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散巴黎的压力,并通过在巴黎 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和五个开发区来转移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
来源于:/f?kz=710084927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1)大城市的空间疏散理论
与二战前关于采用“分散主义”还是“集中主义”喋喋不休的争 论相比,二战以后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中,“适度分散”已经基 本成为共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成为特大城市功能与空间重 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美)克里斯多夫·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 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 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大伦敦规划的道路系统规划,1943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3、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但是,实践发现,大 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 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 多问题,如人口疏散 效果不明显、外围卫 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 乏引力、通勤距离过 大、配套不足、新城 投资巨大、环路交通 负荷过大等等。
自然城市
剑桥——大学和城市一起逐 步成长,物质单元互相交叠, 因为它们是相互交叠的城市 和大学系统的物质遗留物。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反功能理性主义思想
克里斯多夫·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以集合论为基础, 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现代功能城市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按照 功能理性设计的“人造城市”是完全失败的,其原因是它未能 满足人们对某些真正价值的渴望。 他说:“今天,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 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 我们现代人为地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 失败的。”他把人造城市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那条理清晰和结 构简单的“树形结构”身上,指责树形结构的简单化倾向损害 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结构, 这种为了减少模糊性和重叠性的树形思维,是以富有活力的城 市的人性和丰富多采为代价的。 “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是,且必须是半网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