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 4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3.领悟伯牙“高山流水”的志向和胸怀,体会伯牙和子期“知音”的美好情谊。

4.拓展阅读,感受中国的“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2.领悟伯牙“高山流水”的志向和胸怀,体会伯牙和子期“知音”的美好情谊。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1.导入新课,写课题。

2.读课题,解题意。

二、以读促悟,理解内容(一)初读感知1.范读课文。

老师范读引路,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2.自读课文。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学情纠正多音字的读音。

3.检查朗读。

1 / 4指名读,评价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

4.读出节奏。

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读懂课文1.了解意思边读句子边结合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完成学习单。

2.合作理解引导学生先自己讲故事,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汇报交流。

4.师生对读,巩固理解课文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体会知音1. 善鼓与善听琴中有山水(1)指导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感受高山流水(2)指导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节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高山与流水所念必所得听琵琶的白居易欣赏水平非凡。

可是人们一说起知音,首先就想到的是文中伯牙和子期。

(1)回到文字中,我们一起细细的来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细读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志在高山,你就仿佛看到到了峨峨的泰山,于是你会怎么说?当伯牙志在流水、清风、明月,你又会怎么说?(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 / 4若伯牙所念的是高兴和喜悦时——若他心中所念的是伤心难过时——若他所念的是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时——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都感受得到,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山水遇知音相知志与心从这峨峨的泰山中,你感到伯牙有着怎样的志向?从洋洋的江河中,伯牙又有着怎样的胸怀?体会心声,感悟知音。

4.子期久已没无处觅知音(1)指导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体会伯牙痛失子期!天涯何处觅知音!(2)伯牙破琴绝弦悼知音,历经千年传诵至今,试着背诵短文。

四、拓展阅读,总结提升1.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这本书。

书中还有朋友相交的故事,这就是《管鲍之交》。

请大家读通句子,读懂意思;想一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人生的知己?体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同样这句话,如果让伯牙来说,他会怎么说呢?2.《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这两篇文言文,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的心心相通!3.感悟知音文化,走进中华经典。

《伯牙绝弦》学情分析1 / 4《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可以做到自主或结合老师范读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然后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词句,通过合作学习读懂课文的意思。

学生从自己的阅读感悟出发,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伯牙绝弦》效果分析一、以读促悟理解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朗读是第一道障碍。

老师在读上下足了功夫,整堂课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

1 / 4首先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自读到指名读,逐步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出示节奏线,师生合作读,让学生慢慢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最后指导学生读懂文意,由关键词“善”字入手,让学生借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和学习单的提示逐步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文言文的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凝练、节奏、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指导得扎扎实实。

二、读文品句感悟知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主要抓住“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之情。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语文老师要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这个环节既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又体现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1 / 4三、感悟文化,走进经典。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在结课时,这样设计: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很多像《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这样的典故,比如刎颈之交、胶膝之交等等。

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经久不息。

同学们继续着领略知音文化,走进了中华经典。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全文共77字,虽仅有5句话,但章法奇美文章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

文中第1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两个“善”字简洁地突出伯牙和子期的擅长。

2、3分句是顺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子期的“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第4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体现了他俩的心有灵犀。

文章最后一句以“子期死”作为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1 / 41 / 4终身不复鼓”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

由浅入深,渐进而痛心,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伯牙绝弦》,这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伯牙绝弦》练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伯牙绝.弦( ) (2)伯牙善.鼓琴( ) (3)志.在高山( ) (4)善.哉( ) (5)峨峨..兮若泰山( ) (6)洋洋..兮若江河( )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试着写出每一句话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填空。

(1)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人们常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同时,也用这个词语来表达对相知朋友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很多像《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这样的知音典故,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等。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欣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1 / 4《伯牙绝弦》作为一篇文言文,不仅可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感悟能力,还可以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品读、积累语言,感悟“知音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学语文的关键是学语言。

每个年段,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简练,力求一课一得。

我在备课之前通读课程标准,然后确定简约清晰的教学目标。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朗读是第一道障碍。

我在读上下足了功夫,整堂课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最后指导学生读懂文意,由关键词“善”字入手,让学生借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和学习单的提示逐步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中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指导得扎扎实实。

这堂课渗透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意识,这个环节既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又体现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品读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知音文化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聆听,让学生感悟知音难觅。

结课时,让同学们继续领略知音文化,走进中华经典。

一堂课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学生明白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知音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经久不息。

1 /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