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

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

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

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

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

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

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

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

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

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

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

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

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

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

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涵。

俄罗斯著名画家说过“色彩即思想”是很富道理的。

谈到张艺谋的电影就不得不谈他的色彩处理,尤其是他的大红元素。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前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就是中国民族特色很浓郁的事物,同时有在片中表达了很特殊的指意;红色也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总之,红的丰富含义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把握,恰如其分的色彩结合表达了作品的意义,也显示了他独到的个性。

张艺谋对色彩的迷恋还表现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上。

前期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用黑白与彩色分别叙述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死亡的残酷与爱情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照;后期的商业片《英雄》中,色彩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味,红、蓝、绿、黑、白交相辉映,每一个打斗场景的颜色都是不一样,一是环境,二是人物的服装;张艺谋色彩的搭配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也是这种艺术化的画面让张电影的形式显得高出内容不只一筹。

二、电影的艺术化与商业化
90
年代后期以来他的电影逐步开始转向大制作、大投资的商业影片,开始其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另外,近几年他的作品走上了商业大片的道路。

使得影片的现实价值大打折扣,影片本身的故事性的缺陷也成了众多影评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英雄》正是在以上两点上符合了而被称为他在商业上的“试路石”,甚至说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与繁荣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虽然有人说《英雄》没有连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缺乏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却是一部中国传统武打片的现代大作,借助现代电脑科技的制作,拍得更加绚丽多姿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因为受观众对武打动作片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十面埋伏》和《英雄》的唯美色彩也相当浓郁,美学想象被高科技的电脑制作巧妙地糅合其中,所以看起来也有形式之美大于内容之美,但不论怎么说,在商业票房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上《英雄》都给人留下了不浅的印象。

电影的商业化趋向不是个体意识可以引导的,导演张艺谋在这方面的制作也不是除了批判性就没有任何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事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张艺谋的电影也当然在这其中。

在当今这个好莱坞商业大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追求高记录的票房收入已不可避免;在冲刺奥斯卡大奖,为了符合评审者口味,大规模的视觉效果也成了电影制作人的注重点。

张艺谋早期的创作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人物环境质朴平实,却内蕴深刻,有着深厚的内涵和意蕴,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其代表作影片《红高粱》即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段生活在高粱地的人们的凄美壮烈的故事,整个影片洋溢着一种生命的酒神精神,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而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艺术主题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遮掩不了导演对于当代浮躁的消费女性的低级欲望的媚迎和拿捏,片中女性人物着装的过于暴露,也成为其最大的诟病之一,我想真正优秀的艺术电影,应该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而不是外在的哗众取宠。

张艺谋对此辩解说:“根据历史考据,唐朝风气开放,节庆时女人袒胸露乳走在大街上蔚为常态,服装设计只是还原了当时的服饰。


然而张艺谋复原的低胸唐装却忽略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穿低胸装的唐朝女子,并非真的袒胸露肤,她们还穿着一种遮挡肌肤的浅色内衣。

没有了这种内衣,我们就看到了张氏的比之今日前卫女性还超前的大胆豪放唐代女性。

不管怎么样,张艺谋的电影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他的电影的色彩构图以及拍摄手法都是他的一大特色,毕竟电影不是公益事业,它的产业化属性决定了其不能与市场背离的太远,他必须改变自己拍戏的路子,需要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才能实现审美意义的价值,因此张艺谋为追求商业利润而大造嚎头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通过剧中人物着装、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明星效应等做法来增加票房收入也有其合理之处。

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传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艺术技巧,鲜明层次的画面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也确立了其在电影领域的地位,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