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
曼民族的心理精神带给我们的感触。狂乱的精神,扭曲的心灵这 大概就是哥特式的精神之髓吧。哥特音乐,也反映了一种类似的 厌世、冰冷、令人精神紧张而又凄美悲伤的压抑情愫,让人有一 种想释放,想冲破,这世俗牢笼的冲动。
后记 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发展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唯灵主义与野蛮 文化的融合过程,外在的艺术形象,内心挣扎痛苦的人们内心深 处萌动着的神秘、诡谲的感受。它的神秘对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 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构成具有强大吸力的磁场。也许 他们和古日耳曼人一样都在寻求一种内心的归宿,一个可以让心 灵栖息的港湾。现实的残酷驱赶着人们为生存奔走,人们只能麻 木的作为,同时内心深处发出低沉的呐喊。哥特式的文化艺术形 式以其张扬的外在形式与低调的态度营造着一个深沉的光明的暗 黑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相信哥特式的精神会伴随人类 一路走下去。
注释: 1.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张坚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P16
典型的电影代表作品《红高粱》中,张艺谋充分运用红色强 有力地渲染了狂热的野性、激情的爱欲、奔放的生命……。在红 高粱地里的野合一段,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我奶奶”一身红 棉袄红棉裤舒展地平躺在倒伏的绿色红高粱上格外醒目,形成画 面的焦点、形成此时剧情的焦点。片尾处“我奶奶”被日本兵射 中时,导演用慢镜头展现了“我奶奶”倒地的那一瞬间,眩目的
曲”,张艺谋的电影画面就时常给人这种感受,他“在处理画面 的构图、造型、色彩、用光等方面,体现了大陆新一代影人在艺 术上勇敢的探索——而且是成功的探索。”使观众们可以体会到 “艺术的存在、杰作的灵魂好像不仅取决于才干,而且也取决 于、并主要来源于根据画面的意义和节奏感对画面进行选择的艺 术。”
“每一个最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一种处理视觉画面的独特手 法。”用绚丽的色彩作为自己在电影艺术中的叙事方法是张艺谋 的独特之处,他认为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这与 大诗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 美学原则如出一辙。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敏锐的感受与天 赋的悟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张艺谋会根据自 己的体验与理解,大胆甚至夸张地运用不同色彩语言去表现影片 中不同的氛围环境、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等,很好地渲染了电 影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他的电影风格。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给人印 象最深刻的就是红色,他对自己偏爱红色是这样解释的“秦晋两 地即陕西与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他们那种风俗 习惯影响了我,使我对红颜色有一种偏爱,然后我又反过来去表 现这种红颜色。”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 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 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 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因此,张艺谋的红色广泛 地用在了陕西为背景的电影题材中,如《红高粱》、《秋菊打官 司》。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画面;构图;艺术
1.引言 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也是一种美 学、诗意或音乐的语言——它有句法和风格——是一种象形文 字、一种释读艺术、一种交流思想、传送意念、表达感情的手 段。张艺谋作为一位中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领域里享有盛誉, 他运用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创新的技术手段,赋予影像艺术载 体新的生命和内涵,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彩的画面, 张艺谋用自己新颖独特的电影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清新、唯 美、别致的镜像世界,以不同主题研究张艺谋电影的文章和评论 有很多,如女性意识、死亡主题、父亲形象、改编情节和后殖民 主义等等不胜枚举。本文将运用艺术学、影视学、美学、美术 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针对张艺谋电影文化进行研究,从电 影的色彩与构图艺术方面探究张艺谋电影艺术之美,寻求其内在 的艺术规律和精髓。 2.绚丽的色彩艺术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而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 更是电影造型四大要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艺谋用一 个艺术家的不俗胆识大胆、夸张、灵活地运用色彩和构图,成功 塑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电影画面。欧洲原创电影的先锋安德列•德 尔沃曾说“导演一部影片,就是绘制一幅图画和撰写一部协奏
大众文艺
文艺评论
浅谈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
何茂艳 (华北科技学院 北京 101601)
摘要:本文针对张艺谋电影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进行关注研 究,分析总结有代表性的典型元素,探析张艺谋电影画面之美,张艺 谋擅长运用美术中的色彩和构图,表现电影的气氛意境和创作者思想 内涵的传达。用画面美来诠释电影是张艺谋电影的内在规律之一,无 论是华丽的美,传统的美,真情的美、还是拙朴的美,都是美满鲜活生命力的精髓,这与“艺术美学以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审 美活动、审美规律及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是相吻合的。
同。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哥特雕像 在人物面部表情上是运用比较自然 柔和的雕刻手法,而在无生命的物体 上,比如衣服的褶皱刻画上则是相对 粗犷硬朗的线条。而我们在这座新建 筑上看到的人物雕塑,就显现出了另 一种风格:无论是面部表情的刻画还 是衣物装饰的褶皱处理,使用硬朗的 线条抽象的表现,这可以说是哥特人 精神意志的外在表象的一种螺旋式发 展的象征。整体上看这教堂的装饰, 有些地方的装饰做了很抽象的概括, 非常简洁有力,而有些局部的装饰却 非常繁复,像盛夏的爬山虎结结实实的裹在建筑的外墙。这也许 和高迪想要在建筑商真实的反映圣经故事从而选择的表现方式有 关,而种强烈的差异大概也现了哥特精神在矛盾中挣扎寻求出路 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这座未完成的建筑是很成功的,恰似一 首凝固的音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这座石头的建筑以其独特 的精神状态感召人。 哥特式艺术发展到近代,亦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展示了其巨 大的影响力。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以激情、超自然、幽深、 恐惧、阴郁……为基调的被称为“哥特小说”。这些小说营造的 氛围很像我们开篇时讲到的哥特神秘、激烈而又难以自鸣的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