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评课稿

小石潭记评课稿

篇一:小石潭记说课稿——市一等奖《小石潭记》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抛砖引玉,一右激起千层浪之小石潭记”,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等六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第一课,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凄苦悲凉的心境。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难得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为: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借景抒情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为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凄苦悲凉的心境。

体会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由于本文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个别语句较难理解,我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点。

又因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较为含蓄,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将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下面我说一说教法、学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情境激励法,提问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和分析理解能力,但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不很浓厚,将学生分成六组,引导学生读、讲、练、演、写、说,通过合作学习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的。

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面我将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二是小组合作,研读课文;三是布置作业,拓展课文。

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一曲《高山流水》,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充满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再激情导入,随着展示课题。

我的导语设计是这样的: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我们曾跟随郦道元领略过《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曾踏着吴均的脚步走近过富春江奇特秀美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览清幽秀美的小石潭。

通过图片、音乐、教师的示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而导入新课。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第二部分: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共分为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师生同台我来读“书读百我们知道:遍,其义自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的要求。

我设计了以下五种朗读形式(1)指名学生读;(2)教师配音范读;(3)去掉标点个人抢读:(4)小组赛读:(5)生配音读。

师生配音诵读时,徐徐播放音乐、图片,把学生引入美好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达到读准、读畅、读懂、读美。

这样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巧学名家我来讲,有三个步骤: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巧学名家,主持讲坛播放《百家讲坛》中主讲“小石潭记”的部分片段。

让学生了解柳宗元及写作背景。

这样,为理解作者的想感情作了铺垫。

随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

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联系作者常识,模仿北师大教授康震,主持“百家讲坛”,准备主讲。

小组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代表上台主各讲一个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通过这个环节,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老师和名家的共同带领下,既避免了枯燥的对译,上台主讲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环节是落实基础我来练“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用屏幕出示一组含有字词句、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练习,当堂检测。

生快速完成后,教师点评。

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

又获得了教学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

第四环节是导游设计我来演:分三步来实施:1)①设计一条旅游线路;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试着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②给景点取名;设问: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结合景物特点给景点取一个名字,(教师提示可以用亭、台、廊、馆、阁等来命名)③展示导游。

自主阅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交流,准备上台展示导游。

学生一行五六人,穿过篁竹林,进入奇石馆,经过翠蔓廊,到达观鱼台,坐望溪亭间,欣赏幽竹潭,每名学生生负责一个景点,组合作,充分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上台展示游览过程。

展示活动结束,师生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设计旅游线路,让学生理清写景顺序,给景点取名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特点,展示导游,再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静美好,促进学生大胆地进行口头表达,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致,又锻炼了学生思维。

第五个环节是体验情感我会写: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因此,我创设了两个情境:(1)如果你是柳宗元,写一段自己的内心独白。

指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文中的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谈。

(2)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桌两人分别完成一个情境,两两交流。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感悟我会说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设计了三问: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受到哪些启发?1、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做总结发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

以上六个环节,教师始终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表现做评价,以评价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第三部分:布置作业,拓展课文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由于学生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三峡》的异同。

设计第二题,通过比较阅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来说说板书设计各位老师请看:水------清景石──奇情凄神寒骨树──美悄怆幽邃鱼──乐板书是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有课文内容,也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鲜明,直观的印象。

六、说设计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的方式,抛出“读、讲、演、练、说、写”之砖,引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之玉,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浪花中,欣赏、感悟语文之“雅”,让自然之美在他们的心中演化成一幅幅巧夺天工,富含人文色彩的美丽画卷!篇二:《小石潭记》说课稿《小石潭记》说课教案设计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又应是本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幅图片要求学生看图猜诗,随之教师交互白板展示答案《江雪》,由此引出柳宗元以及本篇《小石潭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小游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白板的音频以及图片插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此环节与后文体会文本感情有密切关联。

(二)、走入《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请学生朗读。

教师白板出示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老师标注出来的字的音,并将课文读流畅。

“三分诗七古人云: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白板的文本展示可以客观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冲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预学案中实词虚词的理解练习,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到其他组去讨教,也可问老师。

2)班级交流教师进行归类实词虚词归类。

(白板展示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前置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总结。

白板显示教师归纳的板书可以让教学环节更紧凑,课堂效率更高。

(三)与柳宗元同游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白板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移步换景)②你能说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潭_小____ 水__清___ 岸__曲___ 境___清___③作者用什么办法把这些特点写得让你过目不忘?白板演示提示文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