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1-2题晚次乐乡县①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②噭:同“叫”。
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
“杳”,遥远。
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苦痛的感情基调。
B、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
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
“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
C、颈联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
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
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
D、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
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
2、全诗构思巧妙,请结合全诗赏析。
参考答案1、A.解析:应该为“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2、(1)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由“日暮”到“烟断、木平”说明夜色渐浓。
再到末句的“夜”字。
(2)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
(3)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
(4)最后,以答句作结,不但近承上一问句,而且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
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3-4题穷边词二首①其一将军作镇古汧州②,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释:①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②将军作镇:将军镇守。
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藩岳作镇,辅我京室。
”作:一作“坐”。
古汧(qiān)州: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
今为陕西千县。
3、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
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
B、“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
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这是“节气柔”的原因。
C、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
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D、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
4、这首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
全诗是如何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的?参考答案3、B,应该是“节气柔”的结果。
4、(1)“水腻山春节气柔”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
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2)“清夜满城丝管散”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这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景象。
(3)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是歌舞升平景象,都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但是诗人却直接去赞美,而是从侧面给予将军赞美之情,用笔显得非常委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5-6题喜迁莺·晓行刘一让晓光催角。
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
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
翠幌娇,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
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
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注释:(1)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屈原《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
”(2)者情味:这种情味。
者,犹“这”。
(3)风尘京洛: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后人多借此比喻世俗的污垢。
京洛,东周、东汉等朝代京都在洛阳,因称京都为“京洛”。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
(4)人:指妻子。
(5)悄不禁:犹浑不禁,全未料到。
悄,宋人口语,犹浑、直,简直的意思。
5、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头三句是词人凌晨在驿站客舍所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一个“晓”字。
B、“泪痕”二句说,晨起在客店流过眼泪,擦干了又流淌,上路后被寒霜微微凝结;昨晚为解忧喝了一些酒,但是酒所给人的热力还不够。
C、全词的结句“新来还恶”,把离家别妻的苦恼延伸发展,把国事(时局)、家事(离别)、个人的事(前程)以及所有不顺心、不惬意的事情都包容在一起了。
D、此词上片写晓行景色,下片写怀人。
上片是因,下片是果,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这是首写景抒情兼胜的作品。
6、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参考答案5、B,为解忧喝酒,理解有误,词人只谈到为御寒而喝了一些酒。
6、这首词上片叙述了晨曦微露、清角哀鸣、鸡声相应、马嘶人起、残月穿林的种种情景,造成促迫而清冷的氛围,以衬托作者厌于行旅、倦于仕宦的心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下面7-8题【黄钟】人月圆·为细君寿魏初冷云冻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
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
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
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
注释:1、人月圆:曲牌名。
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
2、细君:特指妾。
3、褒斜路: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
4、吴头楚尾:指古豫章一带。
因位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而得名。
7、下列各句对原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冷云冻雪褒斜路","路",一方面借喻魏初作为丈夫走马上任的官途,另一方面隐喻为妻子相伴半生的人生路。
B、"年来又到"写刚到任。
吴头楚尾连成一线的,是长江。
江南水乡风景中最有象征意义的,自是"风雨江船"。
C、此曲为作者祝妻寿之曲,情调低沉,韵律自然。
D、此曲是作者为妻子的生日所写的一首祝寿之作。
前几句向夫人诉说奔波在外的艰辛,后几句则是对夫人生日的良好祝愿。
8、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本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7、c,解析:情调应该明快。
8、(1)前5句向夫人诉说奔波在外的艰辛,暗喻仕途的险恶。
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倦情绪。
(2)后几句则是对夫人生日的良好祝愿,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洋溢着作者一切顺应自然、热爱生活、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心绪。
(3)"风雨江船"与披盖云雪的"褒斜路"互相呼应,暗中写出对一直风雨相随,与自己走过许许多多云雪漫天、泥滑难行的岁月的妻子深厚的感激之情。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9-10题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注释(1)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
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2)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9、下面各句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B、“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抒发了惜别之情。
C、“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实写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D、“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10、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最后一句。
参考答案9、C,解析:“征帆一片绕蓬壶”这一句是想象之景,不是实写。
10、(1)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2)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3)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