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诗经》❖《诗经》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末编定,收入西周初至春秋中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加上《小雅》中6篇,有目无诗的“笙诗”,共计311篇,举其成数,故曰“《诗》三百”。
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
收集渠道:采诗和献诗。
最初编订:周王朝乐官的筛选、整理、编定,非一人一时之工。
最后改定:“孔子删诗”。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音乐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作法上的分类。
❖《诗经》的内容《诗经》从主题来分,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赞美或讽刺政治,发抒感慨,表达对生活的愤懑和忧伤。
❖(一)百姓对统治者的讥刺特征:形象生动,情感浓郁,题材:❖1、揭露和讽刺宫廷丑闻。
❖2、指斥统治者荒淫无耻。
如《鄘风·相鼠》。
❖3、怨刺繁重的徭役。
如《王风·君子于役》。
❖4、述写战争带来的痛苦。
如《豳风·东山》《邶风·击鼓》。
❖5、抒发对劳动分配不公社会现象的不满。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二)官吏对政治的不满题材:❖1、小吏劳逸不均之怨。
如《小雅·北山》。
❖2、高官近臣忧国忧民之情,或对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斥责。
如《小雅》之《正月》、《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大雅》之《抑》、《荡》、《桑柔》、《召旻》、《瞻卬》。
(三)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特征:深刻的人生哲理。
题材:❖1、人不如物的叹息。
如《桧风·隰有苌楚》。
❖2、不被理解的悲哀。
如《魏风·园有桃》。
❖3、家国沦丧的哀思。
如《王风·黍离》。
(四)对贤者的赞美题材: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
如《召南·甘棠》。
❖歌咏爱情,抒写恋爱、婚姻的甜蜜和苦恼,反映周人生活的侧面。
(一)爱情诗1、大胆示爱诗。
表达男女间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
如《郑风·溱洧》《召南·摽有梅》《郑风·狡童》《郑风·褰裳》《召南·野有死麕》。
2、温雅思恋诗。
温文典雅地表达出纯真深挚的爱情。
如《邶风·静女》《陈风·月出》《秦风·蒹葭》《周南·关雎》。
3、情礼悖逆的低吟。
描写真情与礼教间的矛盾带来的无奈和感伤。
如《郑风·将仲子》《鄘风·蝃蝀》。
(二)婚姻诗1、嫁娶的喜与悲。
如《周南·桃夭》与《召南·鹊巢》。
2、夫妻的日常温情。
如《郑风·女曰鸡鸣》。
3、久别重逢的惊喜。
如《郑风·风雨》。
4、婚变者的反思和哀怨。
如《邶风·谷风》《卫风·氓》。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是歌功颂德之作。
(一)周人的民族发展史:《大雅》五诗。
1、篇目:《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内容:叙述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
(二)周人的农事情状:《豳风·七月》:最著名的农事诗,《诗经·国风》中最长诗。
《周南·芣苢》:艺术水平最高。
(三)周人的礼俗观念:1、叙述婚姻的礼俗。
如《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2、叙述生育的习俗。
3、叙写贵族的生活。
①宴享诗:描写聚会宴饮、歌颂祝福。
如《小雅·鹿鸣》。
②歌咏兄弟朋友情谊。
③表现父子夫妻矛盾。
《诗经》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精神: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构成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情感真实。
2、抒情方式坦率直白。
3、叙事性诗作也包含感情。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句式、章法和语言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2、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在此基本句式下,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3、节奏鲜明,音韵协洽,有天然音乐美感。
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
②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
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重点篇目:燕飨诗《鹿鸣》;怨刺诗《黍离》;战争徭役诗《君子于役》《击鼓》;婚恋情爱诗:《关雎》《静女》《蒹葭》。
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概况:《书经》。
中国最早史书,重大政治文件汇编。
上溯尧舜,下讫春秋秦穆公,跨时1500多年。
内容:古帝王文告、军臣谈话记录。
作者:可能是史官。
春秋概况:鲁国编年史,孔子修订。
我国第一部系统编年史。
鲁隐公(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历史大纲,文字简短。
“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并称“春秋三传”。
前两传纯用义理释《春秋》,《左传》配合《春秋》记录有关史事(亦阐《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寓有意,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即所谓“微言大义”,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国语概况:我国现存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约战国初成书。
自西周穆王征犬戎,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年历史。
21卷,以国分类,各自成章。
《春秋外传》。
可能为各国史官所载,整理润色而成,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
历史文集汇编。
记言为主,兼以记事。
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根源。
首先,史料汇编,各国史官风格不同,不能苛求;其次,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
最后,虚构章节往往是全书点睛之笔。
左传概况:一般认为是鲁国太史左丘明所作名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
成书: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系采取《春秋》的大纲,并参考当时史籍写成。
性质:是当时一部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
名称:国别体史书。
《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
作者:不可考。
战国、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成。
经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
内容:始于战国,止于秦灭六国(前460 —前220 ),约240余年。
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活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社会矛盾。
《左传》的艺术特征(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使所传达的事件蕴涵意趣,而非流水帐式的史事记述。
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间的关系,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借助人物的言谈和举止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不仅写出人物的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发展。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以擅写战争著称:首先,注重叙述战前谋划。
其次,描绘战争场面简洁生动。
再次,叙事或写人物,细节传神。
(四)善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战国策》的艺术特征(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二)把握心理,循循善诱,情理服人。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语言性格化,行为传神。
情节完整细致、生动曲折。
求“奇”。
重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论语》1、概况:记述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较忠实记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约在战国初,由孔子之弟子后学编纂而成。
《论语》的文学价值:优秀的语录体散文。
首先、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1)议政论道之语:坐而论道,简要凝练,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
(2)循循善诱之教:其文富于变化,言辞娓娓动人。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评文说艺之见:有文采且富于变化,用语简练含蓄而余味无穷。
《论语·为政》: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再次、首创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特点:一是文辞贴近口语,通俗自然,亲切。
二是所录要言不烦,精粹..三是有感而发,真实《庄子》的思想出世哲学。
人生态度: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精神追求:逍遥自在。
世界认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评价:本性和追求的矛盾。
《庄子》的艺术手法。
超凡脱俗的思想/峥嵘浩荡的议论/汪洋恣肆的文风/恢诡谲怪的形象第一,异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题材选择上,注目于寓言和神话,既有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加工,也不乏自出机杼的即兴创作。
第二,奇幻谲诡的想象。
重视不带功利性的审美规律,寓思想于千奇百怪的形象中,运用想象与虚构,以极富神奇色彩之笔,描绘惊世骇俗的超现实形象。
第三,空灵飘忽的行文风格。
文中故事连环相套,故事间跳跃式的承接,造成了结构、行文的空灵飘逸。
第四,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第五,细腻逼真的描写。
鸟、兽、虫。
鱼、灵龟、大树,风、云山、水,神怪、异人,无不写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第六,谐趣和讥刺横生。
寓言大多带有谐谑和讽刺意味。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楚辞概说:继《诗经》之后,战国后期,产生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新诗体。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的本义是楚地的歌辞,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
文体特点:首先,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像丰富;其次,从体式看,较《诗经》篇幅增长,句式由四言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能使抒情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再次,从语言说,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词语的大量涌现,兮、些等字作为虚语叹词,成为楚辞的鲜明标志。
《离骚》。
(一)创作时间:一说壮年时期,在怀王时代遭谗被疏时。
(可信)又一说,将老未老时候,怀王在位的最后几年内。
(二)思想特色:第一,“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1)向往一统天下:尧、舜、禹。
(2)关心同情人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渴求举贤授能。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4)冀望修明法度。
“奉先功以照下兮(承宣祖业,以示民也),明法度之嫌疑(草创宪度,定众难也)。
国富强而法立兮(楚以炽盛,无盗奸也),属贞臣而日娭(xī)(委政忠良,而游息也)。
”第二,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
第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第四,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的创作(《九章》、《九歌》)和艺术成就。
(一)《九歌》: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歌、乐、舞结合。
写于放逐江南,流浪沅、湘的晚年。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艺术特色:第一,神奇亲切的形象。
(1)神灵气息弥漫。
(2)人格特征显现。
第二,壮美或优美的意境。
第三,委婉含蓄的抒情。
第四,华丽铿锵的语言。
《九章》非一时一地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