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三个切入点帮你迅速辨析病句学案(全国卷用)【考点解说】“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一个考点,考纲为我么们列出了八种常见语病的类型,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这个考点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住之客”,年年高考试卷中都有试题对此进行考查。
前些年对于辨析病句考点的考查,都是单独列题,但2018年高考试卷的全国课标卷改换了新的题型:选用一则七八百字的短文,将病句、连贯和成语三个考点分别作为3个单项选择题进行考查。
这种题型比较新颖,不仅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阅读量(这符合当前高考改革趋势),而且合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估计2019年高考课标卷(也许包括其他各地高考试卷)仍将继续沿用这种题型。
2018年的全国课标卷对病句考点的试题设置,是将选文中的一个句子改为有病之句,同时又将此句改为其他三种类型的病句,然后再将它们同正确的原句共同设为试题的四个选项,再要求选出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就如何能又快又正确地解答2018年高考课标卷对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进行考查的新型试题,提出以下三个切入点:(1)从浓缩句子“主干”、理清其“枝叶”切入;(2)从语法结构和词语的多义性切入;(3)从“特殊词语”切入。
下面举例具体谈谈。
第一个切入点:从浓缩句子“主干”、理清其“枝叶”切入,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或赘余、搭配是否恰当,顺序是否合理。
这是辨析句子有无语病的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首选方法,虽属老生常谈,但却很受命题者“青睐”,也是解题者百试而无一爽的最好办法。
比如:例1.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解析】辨析此句,只需浓缩句子的“主干”,就可发现此句缺少主语:动词“导致”的施动者应是“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可是它被介词“由于”“关”在了介词短语中,不能充当主语。
最好的修改办法是去掉“导致”,把主语换成“勘探队”。
例2.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此句浓缩后成为:“……初衷是……拉近……距离,推动……战略的实施,具有……意义。
”如果说前两句还可以讲得通的话,第三个分句就完全讲不通了:句中的动词“具有”缺少主语。
修改办法是把最后一个分句改为:“这个初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3.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解析】此题错误比较隐蔽,但在浓缩各部分后即可发现,“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能力”这个短语有问题:难道大熊猫还会有语言能力?原来这里少了个关键词语,“提升”的是大熊猫“接受”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说这几种语言的能力。
例4.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解析】此句的毛病是典型的缺少宾语的例子:“表达”了什么?没有写出来。
应补上诸如“愿望”之类的词语。
例5.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解析】此句前面的三个分句都没有毛病,问题出在最后一个分句上:是谁“使”大家恍然大悟?缺少主语。
这种由于动词“使”而犯的错误,很有代表性,要注意识别。
此句修改办法之一是去掉“使”字。
例6.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解析】浓缩句中“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这个部分,问题就发现了:“实用”和“艺术门类”不属同类事物,怎么能由“实用”发展成“艺术门类”呢?再说“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的说法也不通:“具有”缺少宾语。
可以改为“由一门实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第二个切入点:从语法结构和词语的多义性切入,检查句子有无歧义,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例7.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解析】句中短语“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结构性歧义:是江苏全省还是江苏的部分地区?语意不明。
例8.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解析】从对句中词语“晚上来的人”的分析切入,可以发现对这个词语可以作两种分析:一是把“晚”看作是“上来”的状语,是“晚一点上来的人”;一是把“晚上”看作是“来”的状语,是“晚上(而不是白天)上来的人”。
这种“语意不明”的错误,稍不注意就难以发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训练一些可以作多种切分的句子,比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和“我∕想起来了”)“穿破裤子的律师”(“穿∕破裤子的律师”和“穿破∕裤子的律师”)等以加强对此类句子的敏感度。
第三个切入点:从句中的“特殊词语”切入,逐个加以审视。
这里的“特殊词语”,主要指:①并列短语。
若句中有并列短语,须要对它的组成部分逐个审视,看它们的先后顺序是否恰当,看它们同相关的成分是否都能搭配,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包容或相互矛盾的关系。
比如:例9.(2007年全国卷一)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解析】句中并列短语“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能都与后面的“提高”一词搭配。
例10.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解析】句中的并列短语“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所罗列的词语之间有存在包容关系的(如“水产品”和“鱼、虾、甲鱼”)。
例11.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解析】句中并列断语“研究和判断”顺序不当,应为“判断和研究”。
②代词短语。
若句中有代词短语,要注意其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
比如:例1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解析】“自己”这个代词有个特点:既能指代说话人,又能指代它前边所提到的人物。
句中的“自己”是指代“老师”呢,还是指代“我”?表意不明。
③数量短语。
如果句中有数量短语,要注意考察其量词使用是否恰当,是否有自相矛盾或语意不清之处;对于其中表约数的词或表复数的词,还要看其与句中其它词语是否协调。
比如:例13.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解析】句中的量词“台”同后面的中心词“剧本”不相搭配,应将“剧本”改为“戏剧”。
④“两面词”。
所谓“两面词”,是指如“是否、成败、毁誉、能不能”等含有两方面相反意思的词语。
句中若有此类词,须注意句子前后两部分的意思是否统一、一致。
比如:例14.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解析】“没抱太大的希望”是指自己的稿子“能”被刊用,没指“否”的一面:前后不统一。
⑤关联词。
句中若有关联词语,须注意该关联词是否与句间关系或语句意思一致,关联词所在位置是否恰当。
比如:例15.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够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解析】句中的“如果”是个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表“或然”;而“时”则是个表示“现在进行时”的时态助词,表“已然”。
两者不能够统一,应去掉“如果”,或去掉“时”字。
⑥否定词。
若句中有否定词,应注意其内容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例16.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解析】此句的问题出在“不容令人乐观”一语。
既有否定词“不容”,就不该再有“令”字。
⑦介词和助词。
如果句中有介词,应重点考察它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把主语“关”在了介词结构中,是否少了介宾词,是否颠倒了“主客关系”;如果句中有助词,应重点考察是否重复多用,是否与时态相合。
比如:例17.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解析】“减产”和“绝产”是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因此此句中的“和”应改为表选择的“或”。
例18.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从全句看,主语是“王维”,“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是王维,而不是“意境”,因此应把句中的偏正短语“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改为动宾短语,即把其中的结构助词“的”改为时态助词“了”。
以上几个切入点,可以说是解决病句辨析题的最佳方案,熟悉运用之后,在考场上答题既能正确无误,又能迅速快捷,能够节约不少时间。
谓予不信,不妨多试几试。
【模拟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谁都希望做个永远不犯错误的人,但这恐怕只是。
只要干事业,错误有时确实难以产生。
为什么会犯错误呢?原因十分复杂。
从主观来说,有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够所致的问题,有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
从客观来说,有时事物和矛盾过于复杂,规律深藏表象之中,确实难以把握。
有的是新生事物,无经验和规律可循,只能在不断失败和犯错误中探索。
总体上看,犯错误本身其实也是实践的过程,是主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或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当主观认识相悖于客观规律,就会犯错误,受到惩罚,甚至付出惨痛代价。
犯错误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恐怕天下没有人愿意犯错误,没有人愿意走向失败。
但是,我们就因为怕犯错误而把自己吗?就因为怕犯错误,而少做事情,甚至不干事了吗?有人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真理、成功和错误、失败有时就是一墙之隔。
就像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
如果怕犯错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一点“冒”的精神,我们就走不到今天,就没有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在处理犯错者上,重要的“法宝”就是辩证法,就是实事求是。
辩证和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所犯错误的原因、动机、过程、结果。
比如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还是为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该理解宽容的理解宽容,该鼓励支持的鼓励支持,该严肃处理的严肃处理。
不能只看问题的表象,也不能不分,打击了改革者、干事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允许犯错误、宽容犯错者,不是说什么样的错误都鼓励,什么样的犯错者都不受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