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日本的文化建筑很注意结合 日本传统手法。如京都文化 会馆和东京文化会馆,设计 者是前川国男。1963年由大 谷幸夫设计的国立京都国际 会馆,造型近似传统神社叉 形架,既象征国际合作,又 具有耐震稳定作用。 • 日本的建筑发展同其经济发 展一样,非常快速。在建筑 设计思想等方面受西方影响 较大,同时也有不少建筑师 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手法在 新建筑上应用。
• 3.日本
• 二战后,日本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住房间题,当 时的日本缺房户达420万户。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 日本政府便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30万户,以应 急用。此后的10年间,住宅建设速度不快,直到 1955年才开始了大规律的建设。 • 为了纪念死难者和制止战争,1949年由丹下健三 设计纪念碹门和两层楼纪念馆。1954年恢复日中 友好后,在藤泽市建造了中国作曲家聂耳的纪念 碑,设计者是山口文象,纪念碑造型平稳,象征 着作曲家与人民溶于一体。
• 战后德国首先着手住宅建筑。建筑设计以现代建 筑为主要潮流,受现代建筑师巴特宁、夏隆等一 些人的影响,前西德的建筑趋向现代化,出现了 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建筑。如在柏林的爱乐 音乐厅,设计人夏隆,在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公寓(设计人夏隆),西柏林国际会议大厦。
柏林爱乐音乐厅
• 意大利的战后重建也是 从住宅建筑入手的,住 宅以多层为主,60年代 以前的住宅以解困为主, 70年代以后,住宅建设 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意大利还是较早发展高 层建筑的国家,在50年 代就已出现了高层建筑, 如1958年建成的皮瑞利 大厦,因其结构体系的 特殊而享有盛名。1957 年建成的罗马小体育馆, 其网格穹窿薄壳屋顶也 是享誉国际的杰作。
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 • • • •
本章学习要点 1.高层建筑主要结构体系 2.大跨度建筑主要结构体系 3.晚期现代主义 5.后现代主义
• 11.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 是建筑上步伐都是很大的,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建筑思想 的活跃开阔了空间。
• 11.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 1.西欧各国
• 战后初期的恢复阶段,是以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城 镇开始的。许多国家开始着手各城市的规划及设 计工作,在这方面,尤以英国与荷兰做得比较出 色。
巴黎拉得方斯大拱门
拉得方斯建筑群
• 巴黎,为限制城市无限的 膨胀,在巴黎四郊建设了5 个卫星城镇,目前都己形 成相当的规模。如在巴黎 西郊的拉得方斯卫星城, 该城从 1958 年开始到 1964 年完成规划,新的城市面 貌建筑风格同巴黎老区截 然不同,它有最先进的技 术设施,高层和超高层建 筑林立,全城有完善的交 通组织系统,整个城市分 区明确,井然有序。在建 筑设计方面,战后“现代 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 为法国的主要风格。
京都国际会馆
• 4.前苏联
• 前苏联主张建筑形式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 一,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形式, 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1950年兴建了第一批高层 建筑,其中包括26层的莫斯科大学和斯摩棱斯克 广场上的高层行政大楼。70年代初,前苏联在莫 斯科加里宁大街规划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其造 型是现代建筑风格的。前苏联一直重视纪念性建 筑物的建设,二战后,一批纪念二战胜利、怀念 英雄的纪念性建筑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构思新颖, 寓意深远。
• 盒子结构建筑也是预制装配式结构采用的方法之 一,它是近几十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建筑 形式,也是当今装配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与大板建筑相比更为先进,它是把一个房间连 同设备装修,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 形式完全作好,然后运送到现场一次吊装完毕。
罗马小体育馆
• 2.美国
• 由于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失,美国在居住建筑方面 可以有选择地对多种建筑类型进行探索。居住建 筑中有低、多、高层多种层数;住宅按标准有低 标准的活动房屋,也有豪华的别墅花园。随着私 人轿车的普及,美国的郊区住宅建筑在60年代极 为兴旺,这样可以解决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环境污 染的现状。美国的卫星城镇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 膨胀、合理分布工业而设,它是为了满足富裕阶 层消闲舒适生活而建设的。如位于华盛顿市以南 29km的雷士顿新城。 •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雷士顿城中心平面
• 美国的建筑发展和建筑设计的不断探索息息相关。 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芝加哥学派, 并为美国的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首先它突出了 功能在建筑中的地位,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 中的应用,为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 一些建筑大师也对美国的现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 响。如赖特、密斯、格罗披乌斯等都在美国大学 任教,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法国的勒· 柯布西 耶、芬兰的阿尔托和瑞士的吉迪安等也经常到美 国讲学。70年代以后,美国的建筑思潮已转入到 多元化时期,尤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影响 最大,后又流行折衷主义思潮。
莫 斯 科 斯 摩 棱 斯 克 广 场 的 高 层 行 政 大 1.1.2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 1.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
•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特点是将建筑主要构件在 工厂加工制作,然后送到现场进行安装,如大板 建筑。大板建筑是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发展趋 势,许多国家都推广这种建筑体系。
广 岛 和 平 中 心 纪 念 馆 与 纪 念 碹 门
日本藤泽市聂耳纪念碑
• 60年代以后,日本的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 体育建筑、高层建筑等类型都有突出的发展,建 筑的新结构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大型的商业建筑一般设计成多功能的,把办公、 旅馆、影剧院、停车场等结合一起。 • 日本虽是东方国家,但受西方影响较大,西方的 建筑思想也渗透进来。总的看来,日本战后的建 筑发展,一直走着现代化建筑的道路,但在建筑 创作与继承传统方面也出现争论。如日本建筑师 丹下健三、武基雄等主张立足自身,发扬本国建 筑传统;另一派是以前川国男、吉贩隆正等为代 表的西洋派,他们多数留学欧美,主张全面继承 西方建筑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