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

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要,确立儒学的政治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

[巩固练习]
1.《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2.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业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5.《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CBA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高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
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
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