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皇岛地区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区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区地质概况
石门寨地区,是一南北向延伸的低丘陵地区。

北、西、东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高山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构成;而在地质构造上则形成一个比较宽缓的向斜,故名“柳江向斜”。

贯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流入渤海。

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

标签:石门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砂锅店-浅水湾-傍水崖
第一个地点地质面貌:两边是灰岩,中间是花岗斑岩,侵入岩,石英是玻璃光泽,断面上油脂光泽,隐晶质结构。

岩体宽约五米,块状构造,有大的斑晶、石英、钾长石。

斑晶是石英,钾长石的是斑岩;斑晶是斜长石,角闪石的是玢岩。

第二个地点地质面貌:岩层为沉积岩,喀斯特地貌,生物化石为螺类,新鲜面是灰黑色,观察到有虫孔灰岩,滴稀盐酸有反应,判断为泥质灰岩。

粒屑灰岩滴稀盐酸无反应,小刀划不动,具有结构特征的都是化石,发生在灰岩中的化学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三个地点地质面貌:岩层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新鲜面为浅绿色、褐色,凝灰岩组成成分为晶屑、岩屑、玻屑。

河流阶地可分为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和侵蚀阶地。

根据观察,河流阶地有四层,由河岸向上至公路那个平面为第一层,再向上为第二层,第三层以及第四层。

亮甲山-瓦家山
亮甲山组地形最典型,中部为虫孔灰岩,底部有砾屑灰岩,顶部有白云质灰岩,为奥陶系地层。

奥陶纪华北地层抬升,没有接受沉积,直至石炭系。

志留纪沉积没有剥蚀完全,沉积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生物种群变化,岩性变化,从而分为不同组。

冶里组上部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中间灰色泥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褐色,泥晶结构,条带状构造。

页岩:厚度约十米,可见层数为三层,发育有两条节理。

亮甲山组:中厚层豹皮灰岩为主,底部夹有砾屑灰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

集晶颗粒为粗粒,集晶灰岩。

粒屑呈扁平状,粒径1-3cm,宽度0.5-1m,分布于亮甲山组底部,夹于豹皮灰岩之间,厚度约50cm。

亮甲山组距冶里组约20米,风化面深绿色,新鲜面灰绿色,为辉绿岩,辉绿岩墙被烘烤,有烘烤边。

豹皮灰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厚度约50cm。

亮甲山组顶部夹有碎石条带,往上走碎石条带变多,为马家沟组。

本溪组底部含有铁砂岩,本溪组和马家沟组之间缺失志留纪和泥盆纪,古风化壳代表不整合接触,特点:比较破碎,以铁质砂岩为主。

铁质砂岩夹一些细砂,局部有页岩,产状变化不大,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面页岩,下面泥岩,粉砂岩组成:云母,石英为主。

搬运距离远,长石风化,灰岩海相沉积,陆源碎屑岩。

祖山-秋子裕
边坡岩性特征:花岗岩体侵入到沉积岩体,侵入接触,接触热变质作用。

徐庄组:滴稀盐酸无反应,以石英、长石为主,围岩是变质岩,泥岩变质为角岩,局部角岩化,花岗斑岩,有斑晶。

上盘下降,为正断层,组合成地堑,下面为鲕粒灰岩。

区域变质作用:板岩、片岩、片麻岩;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混合岩化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

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直立,为直立褶皱。

鸡冠山-大平台
单面山形态,坡角和倾角相当。

古老的花岗岩有玻璃光泽颗粒,有石英、云母,片麻状构造,矿物侵入,有脉体,片麻岩化,混合岩化并不明显,混合岩化定向压力为主会形成条带状混合岩,后期侵入的脉岩不能定为片麻岩。

下面是花岗岩,上面是侵入的石英砂岩,水成花岗岩与长龙山组上附砂岩分界,绥中花岗岩,华北地区较老的岩石。

沉积接触:长龙山组砂岩和石英砂岩。

花岗岩:风化面为褐色,新鲜面为黄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砂岩:风化面为浅黄色,新鲜面为黄色,砂状结构,层状构造。

走滑断层的标志有擦痕、阶步和镜面。

石英砂岩重结晶作用并不明显,上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有断层泥,地层的错断,两盘岩性为石英砂岩。

层面构造有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冲刷面、沟模和槽模。

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和韵律层理。

两边山头是一套地层,中间掉下去一块,是地堑。

张崖子-东部落
沉积接触,石英砂岩下部是花岗岩,由于风化作用,长石变为高岭石,黏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黏土岩分为页岩和泥岩,页岩有页理发育,容易遭受物理风化作用,景儿峪组底部和长龙山组整合接触,长龙山组顶部是紫红色页岩,景儿峪组底部是粉砂岩。

往上走斑晶有长石,斑状结构,斑晶有角闪石,判断为正长斑岩,暗色矿物是角闪石,暂定为闪长岩。

上面是页岩,下面是岩体,侵入接触,接触地方有变质作用,烘烤边,虫孔状灰岩。

吴庄-花场峪
张夏组:巨厚层状鲕粒灰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黑色。

沉积岩可分为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内源沉积岩,团块灰岩压扁变成竹叶状灰岩,泥灰岩里面含有黏土矿物。

此地鲕粒灰岩不明显,可定为巨亮晶结构的豹皮灰岩,中间夹有砾石条带没有延伸。

侵入接触,有岩体侵入,有烘烤边,酸性岩浆,接触变质作用,灰岩热变质作用变成大理岩,石英砂岩热变质形成石英巖,泥岩、砂岩热变质形成角岩,局部有薄层灰岩。

层间褶皱是上下层较硬,中间较软,倒转褶皱是从新到老,再从老到新。

背斜是中间老两边新,向斜是中间新两边老,整体是背斜。

重力滑塌作用形成的角砾岩,岩体侵入地层发生热接触作用角岩化,构造变质作用和热接触变质作用同时产生,大理岩,阳起石,绿帘石,中间破碎带,沿河谷是断层。

相关主题